编辑:haiyangcms
2013-06-22
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西汉末史学家刘向整理编订,正式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记事从春秋结束以后到秦并六国为止(前452--前216),约二百四十余年。分别记载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主要是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背景材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义正辞严地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地斗争,终于折服秦王,胜利完成保卫国家主权和尊严任务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骄横欺诈而又色厉内荏的本质。
写作分析
1、以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文篇幅短小,几乎全是人物对话,故事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全部在人物对话语言中展开。文章第一段是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点明了故事的起因。第二、三段是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言语斗争,“布衣之怒”使文章故事进入高潮。第四段是秦王词穷色挠后对唐雎的赞赏评价,全篇文章几乎没有叙述性文字,但故事情节非常完整。
2、运用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个性化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这篇文章里,秦王以强凌弱,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异常鲜明、突出。文章第二段中,秦王明明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危言恐吓,却故意把话说得冠冕堂皇,“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处处恐吓,秦王的高高在上、以强凌弱,通过寥寥数语跃然纸上。初次恐吓不成,秦王又对使者唐雎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12个字充分暴露了秦王的凶相。面对秦王的恐吓、威胁,唐雎针锋相对,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典故来以牙还牙,“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畏强暴、冒死抗争的凛然正气,也正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出来的。
3、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人物个性。本文主要写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有力地反衬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如文中写秦王盛气凌人,责备、威胁安陵君,作为安陵君的全权使者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的威严受挫后,恼羞成怒,即以“天子之怒”相威胁,企图使唐雎屈服于他的暴力之下,可是唐雎毫不畏缩,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指出“布衣之士”发怒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他说到做到,“挺剑而起”,马上要跟秦王拼命,表现了唐雎义无反顾的坚决斗争精神。秦王在唐雎的义勇行动的胁迫下,只得赶紧“色挠”而对着唐雎“长跪而谢”。这就有力地反衬出唐雎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