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2-19
29.湖心亭看雪
作家简介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长于世代簪缨之族,早年服饰豪侈,为人放达不羁。早慧,多才艺。明亡后,避居剡溪山中,布衣蔬食,发愤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
背景材料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隐浙江剡溪山中,专门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之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文章主旨
文章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西湖雪景的美丽及游湖人的雅趣,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和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写作分析
1、写景叙事,动静结合。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行舟看雪,这是动中观静;而第二自然段中,离船上湖心亭所见之景,便是静中求动。“铺毡对坐”,火炉正旺,煮酒正沸,这幅画显得有声有色。至于那在寂静、空旷、茫远的背景下“对坐”者的“喜曰”,“同饮”时的论雪,饮后作别的互问,返舟时船夫的“喃喃”之语,更是体现了在静中求动、静中有声的特色。
2、文字简练的白描手法。
全文100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特别是作者能抓住景物突出的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无一语多设,无一字多下。
☆文言词汇积累
1、古今异义
是日更定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
上下一白 (古义:全。今义:数词)
余强饮三大白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2、词类活用
客此 (名词作动词,指客居)
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3、一词多义
【是】
是日更定 (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更】
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怎么)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语气词,啊)
【一】
余拏一小舟 (数词,一)
上下一白 (全,都)
【白】
上下一白 (白色,白茫茫)
余强饮三大白 (指酒杯)
【大】
见余大喜 (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 (与“小”相对)
问题探究
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解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解答]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字怎么理解?
[解答]从字面上看,“痴”含有傻气、古怪、痴呆之意;这么冷的天一大早就去看雪,常人难以认同。实际上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个性。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表达了知音可遇难求的得意和感慨。
体验对话
师问:文中用寥寥数语,就描绘了一幅水墨朦胧的湖山雪夜图。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下面的精美句子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甲生:该句采用了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出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乙生:这里还注意了写景的顺序,即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整体描写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局部描写部分,采取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
丙生:此句在写景中紧扣景物的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化大为小,同“上下一白”的大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以微衬显之效,同时又运用写意手法,形成朦胧的意象,这正是夜观湖雪所能见到的景象。
[思维点拨]写景是游记表现的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恰当的写景手法,运用适当的写景顺序,才能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以上三位同学正是抓住了这一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析了写景的生动之处,评析得非常到位。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思维展示】第1题是让同学们对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有所感知。第2题是为了使同学们对白描这种写作手法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以不局限于本文,适当地多找几个例子,明白白描手法不仅用于文言文,还可以用在现代文里,不仅可以写景,还可以写人。
【参考答案】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探讨与练习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培养同学们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这比《三峡》一课的比较阅读要求更高了。《三峡》一课是求同比较,本课是求异比较。
【参考答案】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探讨与练习三: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通过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为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积累一些经验。
【答案示例】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作家简介
陶潜(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做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背景材料
《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归园田居》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抒发了乐在其中的情趣,质朴而自然。
文章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劳动。他早起晚息,不辞辛苦,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保持自己的清高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终生隐居的意愿。
写作分析
1、叙事、抒情相结合。
这首诗前六句完整地记叙了作者南山锄草的经过,时间(从早晨到晚上)、地点(南山)、人物(诗人)、事件起因(草盛苗稀)、经过(理荒秽)、结果(月归)。六要素俱全,记劳作经过,说劳动辛苦。后两句“不足惜、愿无违”对前文评说、感慨,表达甘愿归隐田园的心志。
2、语言质朴。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语言朴实,不雕饰,写的是朴实的农家生活,用的是大白话,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南山种豆子,草多豆苗少。再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句,如同作者在自言自语:衣服上沾上露水算什么,只要随我心愿就行。
使至塞上
作家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诗人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宋苏东坡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背景材料
《使至塞上》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此诗即作于赴河西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见所感。
文章主旨
诗歌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隐约地透露出自己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壮阔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而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写作分析
1、景物典型,描绘逼真。写景是这首诗的特色。作者善于抓住边塞特有的自然景物,表现自己的深切感受,显得逼真生动。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它的刚劲、坚毅之美。“长”字,表达出黄河横贯其间给人的感觉。“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就把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了。
2、以地名为线索写景的特色。这首诗以地名为线索,写出使边塞艰苦的行程。诗人从京都出发,经过居延,进入胡天,赶到萧关,来到前线,一路除了蓬草、大雁,就是大漠、孤烟、落日,很难见到村落、人烟。
渡荆门送别
作家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秦安县),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蔑视权贵,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早年在蜀中度过,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有《李太白全集》。
背景材料
《渡荆门送别》写于开元十三年,诗人李白出蜀时所作,本诗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文章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写作分析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几句是描写途中所见之景,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作者在此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景观形容江山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这几句的记行与写景,表达了诗人的新鲜感受,透露出豪迈开朗的心情。这首形象壮美瑰丽的五律也可以说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括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和水流的景象,有高大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登岳阳楼
作家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
背景材料
《登岳阳楼》(其一)这首七言律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当时金兵攻占北方广大地区,陈与义避乱南奔,暂居岳阳。
文章主旨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写作分析
感情沉郁,悲绪无尽。该诗运用了“徙倚、暮时、万里、三年、危、白头、悲”一连串写“悲伤”的词语,让悲伤意味够浓郁。试想,诗人万里逃难且在黄昏时来到洞庭湖边,看到了满眼阔浪,湖边树叶也掉了个光,只留下树干、枯枝,尽显凄凉。另外,时空漫长阔远,无形中加重了悲剧意味的营造。“三年”固然可以指三年,当然也可以是指多年。苦难的时间拖得越长,苦味当是加倍、加百倍的难以忍受。
文言词汇积累
1、古今异义
但使愿无违 (古义:只要。今义:关联词,但是)
长河落日圆 (古义:黄河。今义:很长的河流)
仍怜故乡水 (古义:爱。今义:可怜)
2、词类活用
晨兴理荒秽 (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萧关逢候骑 (名词作状语,在萧关)
3、一词多义
【是】
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丛生)
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诗中专指“黄河”)
问题探究
1、从美学的角度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有何妙处?
[解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苏轼评价王维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
2、试分析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解答]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没能返回北方的故土,伤心惨目,少有匹之者。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也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虽然受苦受难的严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预后”很好——他后来做到了参知政事,位居宰辅,可是他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论及此诗,多认为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至论。即与我们刚学过的《杜甫诗三首》比较,也能看出陈诗的老杜风格。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然而,仅凭单纯的模仿,成就不了陈与义宋代大诗人的地位。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即以本诗而论,其中布控之精巧、运作之轻灵、情思之绵邈,在杜诗中也是找不到相同“案例”的。不能说杜甫不屑于此,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体验对话
师问:学习了这几首诗,你有哪些收获?请结合诗歌内容谈一谈。
甲生:我喜欢王维的诗歌,他的诗歌有一种绘画的美。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展现了一幅辽阔苍茫的画面,苏轼评价其诗“诗中有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乙生:我喜欢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通过描绘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其中更让我欣赏的是诗人那种开阔的情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它鼓舞着我,使我不断地前进。
丙生:我觉得陶源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的意境和主题都不错。诗歌中描写的那种恬淡的田园风光让人由衷喜爱,诗歌中作者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让人沉醉。还有作者所抒发的对田园生活无比热爱的淡泊之心让人钦佩。
[思维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解答这类题目,一方面要对文本内容非常熟悉,并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要选准切入点,答案力求准确、完整而流畅。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二:仔细体会这四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3、《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考查同学们对诗的思想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1题设题重点在对陶渊明思想的认识,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设题目的是让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对诗中描写的景色作出有个性化的描述。答案不强求一致。
【参考答案】1、这里的“愿”,从本诗来看,指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联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诗,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可以看出这个“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对待生命,决不向污浊、“荒秽”妥协,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2、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三)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语文试题栏目!
标签: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