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三)

编辑:

2014-12-19

28.观 潮

作家简介

周密(1232~1298),宋末词人。字公瑾,号草窗,祖籍济南,流寓湖州(今浙江吴兴县)。尝居弁山,自号弁阳啸翁,又号萧斋、四水潜夫。理宗淳祜中为义乌令,景定初任浙西帅司幕官。不久去职,退居湖州。度宗咸淳中,监杭丰储仓。宋亡不仕,移家杭州,与王沂孙、张炎、仇远等人共结词社。著作颇多,以辑录旧闻为主,《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云烟过眼录》等,都富有学术价值。所选《绝妙好词》,也保存了不少词人的作品。词集有《濒洲渔笛谱》二卷,又名《草窗词》。诗集有《草窗韵语》,又名《蜡屐集》。周密和吴文英(梦窗)齐名,旧称“二窗”。其早期词作多表现旧时文人所谓风雅生活,立意不高,但音律和谐,文字精美,“独标清丽,尽洗靡曼”。晚年身逢国难,触目成愁,词风一变而为沉咽凄楚。《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怀古伤今,抒发思国怀乡之情,情景交融,深挚感人,是其压卷之作,唯格调稍见哀伤。周密能文工诗,《蹇材望》一文,为外示忠贞、内怀奸诈之徒画像,落墨不多,形象生动,讽刺辛辣。

背景材料

本文为写景记事的佳作,节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往事之作。

文章主旨

本文逼真地再现了钱塘江大潮壮美雄奇的景象,形象地勾勒出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以及观潮的盛况,风景画与风俗画相互交融,自然美与人情美融为一体,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受到美的陶冶。

写作分析

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本文的描写还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简洁明了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2、深细和简约相依。

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实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仅钱塘江有,而其它江海无的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迳奔主旨,戛然收束,不见蛇足。全篇安字置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3、风景和风俗相融。

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4、对比和映衬相间。

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再有是对比,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物更加突出。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的妖娆多姿!

☆文言词汇积累

1、古今异义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古义:农历十五日。今义:看)

吞天沃日   (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标枪舞刀    (古义:举枪。今义:田径运动使用的投掷器械之一)

人物略不相睹    (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指人;略:古义:一点儿。今义:省去,简略)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古义:疾驶、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2、词类活用

天下之伟观也   (动词作名词,指景象)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名词作状语,如玉城雪岭一般)

皆披发文身   (名词作动词,画文彩)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动词作名词,指马;标:名词作动词,举、立)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3、一词多义

【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被)

海涌银为郭  (当作、作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算是)

为宫室、器皿  (雕刻)

【以】

以此夸能  (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连词,和“至”连用,可译为“到”)

【仅】

仅如银线  (几乎、将近)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仅仅)

【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景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看)

【势】

势极雄豪  (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阵势)

【闲】

虽席地不容闲也   (空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清闲)

【能】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能够)

问题探究

1、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解答](1)潮来之状。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

(2)演兵之威。“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

(3)弄潮之技。“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4)观潮之盛。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全文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体验对话

师问: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你了解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甲生:钱塘江江口在杭州湾入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

乙生:大潮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的涨落现象,钱塘潮也不例外。

丙生:钱塘江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坝,潮水涌进遇到强大的阻力,潮头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堆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

[ 思维点拨]解答此题,要做到两点。一点是联系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和具体形貌,二是联系自然现象以及其规律。甲、乙、丁三人分别从钱塘江的地形特点、自然界影响和特殊构造来分析,均有道理。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同学们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参考答案】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着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探讨与练习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使同学们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记住它们的意义。

【参考答案】1、既望:农历十六。2、方:当……时。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4、逝:去,往。5、文:画着文采。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探讨与练习三: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思维展示】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本题要求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温馨提示】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标签:语文试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