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2-19
27.短文两篇
作家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与父苏洵、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背景材料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回信。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迹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信中以描山画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文章主旨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愉悦而又悲凉的情怀。
写作分析
《答谢中书书》
1、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文章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漂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2、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叙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3、描情绘景,语言凝练。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给人初感,“见底”则给人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几个短语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文章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记承天寺夜游》
1、层次分明。
文章虽然就是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
2、行文自然。
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叙事简洁。
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节,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更显得紧凑。
4、写景别致。
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文言词汇积累
1、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但少闲人(古义:只。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但少闲人(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夕日欲颓 (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3、一词多义
【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共同)
为字共三十有四 (一共)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此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跟,同)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乱】
猿鸟乱鸣 (没有秩序、无条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战乱)
【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欲】
夕日欲颓 (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
欲穷其林 (想要)
【寻】
寻张怀民 (找,找到)
寻病终 (不久)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解答]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体验对话
师问: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色的描绘是借写水而写月的。古代诗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列举几个吗?
甲生:小学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以霜写月的,写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
乙生:我读过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其中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中的“水清浅”,就是借助写水的清浅来表现月色的朦胧,以表现这个环境下梅花的美妙姿态。
丙生:还有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把月光比作水光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光投射到江面上,融合在蒙蒙的水气中,江面的水色就与空中的月色连在一起,浑为一体了,创造了一种空阔渺远的意境。
[ 思维点拨]本题颇有开放性。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平时识记内容的积累,二是相关内容的归纳和提炼。做好这两点,解答这类问题就不难了。以上三位同学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语言也很美。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培养同学们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探讨与练习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让同学们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基本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4、但,只。
标签: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