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2-19
3、富于想像。《核舟记》写的是件静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静中取动,写得情趣盎然。核舟是件富有诗意画境的工艺美术珍品,而王叔远的雕刻艺术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惊叹不已的关键则在于核舟如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赋》作为核舟雕刻艺术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复以《赤壁赋》的内容作为观察和想像核舟的依据,而我们广大读者则又更以《赤壁赋》的所述来体味散文含蓄隽永的意境,在这里,“奇巧人”创作的蓝本,作者的丰富想像和读者的欣赏联想,都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得以自然融汇而沟通在一起了。尤为可贵的是,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洢他们既忠实而准确地反映了《赤壁赋》的意境和“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而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不为原作所囿,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正由于作者丰富的想像,弥补了素材的不足,又赋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如文章写到鲁直的“如有所语”、佛印的神态不凡、舟子的“若听茶声然”这些细腻逼真的心理描绘,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赋》为依据,而推测想像出来的描述,假如作者仅是作些客观的描绘,而不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文章至多只能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说明文,而决不会像现在所写的那么感人,引人想像。因此,有人说《核舟记》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
☆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古今异义
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今义:可以,可能。古义:左右。今义:表许可)
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曾经。今义:尝试、品尝)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矫首昂视(古义:抬,举。今义:矫正)
3、词类活用
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4、一词多义
【一】
苏黄共阅一手卷:数词,一。
通计一舟:副词,全。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数词,余数,零数。
【可】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
【为】
中轩敞者为舱:判断动词,是。
为宫室、器皿:动词,雕刻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幅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
【之】
能以径寸之木:结构助词,的。
闭之:代词,它。
【绝】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动词,与世隔绝。
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主题是否就是核舟的主题?
[解答]不是。这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说的。课文的主题是指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赞美雕刻者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是王叔远构思雕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布局的出发点。为此王叔远在船舱内刻了《后赤壁赋》以及《赤壁赋》中的诗句;在船头三人中,把东坡放在中间位置,突出他的主人地位。
2、怎样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答]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标签: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