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三)

编辑:

2014-12-19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引导同学们深入领会文章中一些表达得比较含蓄的感情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参考答案】第1题须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同学们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体验对话

师问:课文中,“我”四次流泪,想一想,这其中有什么深意?

甲生:第一次流泪是在交待家境衰败时,见着父亲,面对着家衰人亡的惨景,“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表现了触景伤情的悲哀。

乙生:第二次、第三次流泪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父亲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泪,又有“暗笑父亲迂”的忏悔之恨;既有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又有对自己误解父亲的自责。

丙生:后一次流泪是读到父亲来信时的感伤之泪。两年前车站“背影”的震撼,使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之余,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牵挂,这种牵挂与日俱增,现在突然读到父亲的来信,父亲在平淡地叙述中透露出的无奈和凄凉,不禁使作者思绪万端,伤从中来,流泪就在所难免了。

[思维点拨]分析文中细节要充分了解文意,明白作者设计此细节的目的,方能有的放矢,避免泛泛而谈。甲、乙、丙三位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父子之间的深情,回答准确透彻。

8、台  阶

作家简介

李森祥,浙江衢县人。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指挥系。1974年应征入伍,历任解放军某部战士、排长、书记员、管理员、参谋、教导队队长、后勤处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集《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盘》、《毛心》、《十八里营房》、《秋晕》、《樟树潭记》,电视连续剧剧本《丰子恺》(合作)、《无名的功勋》(合作)、《钱塘人家》(合作)、《大潮烟雨》(均录制播出)等。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种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1992年出版的小说集《台阶》。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在农村,重点在农业,关键在农民。这篇小说告诉我们要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凹凼(āo dàng)     尴尬(gān gà) 烦躁 (zào )    嵌着(qiàn)   黏性(nián)

胯骨(kuà)         撬 (qiāo)    磕烟灰 (kē)     门槛 (kǎn)

☆词语释义

黏: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若有所失:感觉好象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茫然若失:神情迷茫,好象丢失了什么。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写作分析

1、“台阶”线索,贯串全文。

本文以“台阶”为题,也以此为线索。文章所写主要人物父亲的许多表现,都是围绕台阶展开的。他的休息是在台阶上;他的所以劳动,都是为了台阶;他的抽烟是在台阶上;他的心情和变化,都与台阶有关;他的闪腰他的人老精神差,也是放在台阶上来描写的。父亲的一生奋斗和全身心血都在这台阶上,因而所叙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以及“我”对父亲的观察等,都放在这台阶上来表现。这样,不仅串起了全文事件和内容,而且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极为集中和凝练。

2、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本文围绕“台阶”选材极为精当,凡是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关系不大的内容则惜墨如金,有的仅点到为止。例如“造屋”的工程显然要比“筑台阶”大得多,可是只点了一两句,而对“筑台阶”的过程则写得十分详尽。可以知道,父亲在屋里和在外面劳动的时间一样多,可是写得很略,有的只字未提,可是父亲在台阶上的活动,则写得详而又详,台阶浓缩了父亲的一生。这就突出了中心,丰富和凸现了父亲的形象。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评点】“总觉得”表明父亲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因为在当地台阶是经济条件的标志,也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评点】父亲的脚因裂开了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加上一年四季的忙碌,只有到了过年,才有时间把脚洗出本色来,却仍是“泥土的颜色”。集中表现了父亲劳动的艰辛、农民的本色。“一盆泥浆”“一盆沙”描写细腻、形象、贴切。

3、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评点】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地位就高,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台阶低,经济地位就低下,就会受到别人的歧视。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4、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评点】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父亲每个冬天的劳动强度之大。这样,父亲为了造新屋在冬天辛勤奔波劳碌的情景就显现出来了。

☆佳段欣赏

5、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评点】这一段突出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十分漫长”总写时间之久。“今天”、“明天”、“再就”承接“漫长”;“一块砖”、“一片瓦”、“角票”照应“微不足道”,而“微不足道”又与“认真”形成对照。从时间、态度两方面突出父亲的毅力与精神。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解答]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解答]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解答]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解答]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熟读课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思维展示】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内容,并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

【参考答案】他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探讨与练习二: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

【思维展示】本题在前一题基础上,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课文中关键性的内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探讨与练习三:《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思维展示】本题意在要求同学们结合《背影》,研究选材与中心的关系。

【参考答案】《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体验对话

师问:如何理解文中父亲的形象?

甲生: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乙生: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饿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丙生: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新屋造好后,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因此还可以说,父亲是一个饱受经济贫困之苦的农民形象。

[思维点拨]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反映社会生活主要靠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来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可以从文中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构筑一个血肉丰满的父亲形象。以上三位同学的回答都紧扣了课文内容,这是难能可贵的。

9、老  王

作家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1972年回北京。“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可德》等。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性质的文章。长篇小说《洗澡》(三联书店1988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评论界的重视。

背景材料

本文写到的“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倒在地,踩在脚下。作者及其丈夫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迫害。文中“单干户”老王在“文化大革命”也受到牵连。他蹬三轮单干是属于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在当时“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是不允许的,于是他蹬的载客三轮被取缔了。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翳(yì)           取缔(dì)        伛(yǔ)      攥(zuàn)

滞笨(zhì)        镶嵌(xiāng)       骷髅(kū lóu)    愧怍(zuò)

☆词语释义

体悟:体验和领会。

失群:(人或动物)离开集体。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惶恐:惊慌害怕。

主顾:顾客。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荒僻:荒凉偏僻。

欣然:愉快地。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追忆:回忆。

捉摸:猜测,预料。

愧怍:惭愧。

文章主旨

本文以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为线索,通过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车夫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及其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也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标签:语文试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