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2-19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交卸(xiè) 奔丧(bēn) 狼藉(jí) 簌簌(sù) 赋闲(fù)
颓唐(tuí) 琐屑(xiè)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 迂(yū)
☆词语释义
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拭:擦。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方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亏空:所欠的财物。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妥善:妥当完善。
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了八年前与父亲在蒲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特别是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感人的慈父形象,表现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写作分析
1、构思精巧。
《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当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为了写好这个背影,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的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文章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2、语言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惟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枝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评点】这是课文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评点】标题是背影,但作者宕开一笔,从祖母死、父亲赋闲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写起。这样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要是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推出背影作铺垫。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铺垫,这一句是铺垫部分的总领句。
3、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评点】当时,“我”要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而且,我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况且,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但父亲几番踌躇,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联系这些情况来体味,就可以看出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4、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评点】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几个。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我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这种自我责备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5、“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评点】这两句,看来只是简简单单的话,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等感情,都含蓄在里面。平淡的话语里面有不平静的心情,它比千言万语更真挚,更感人。
☆佳段欣赏
6、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评点】作者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到他的身材,再写他的衣帽,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要让读者把它们同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镜头用了“攀”“缩”“倾”等几个动词精细地刻画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和整个形体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问题探究
1、文章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解答]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开拓了想像空间,无尽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更加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永存于读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回答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思维展示】本题抓住“背影”这个重点,由此切入,引导同学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
【参考答案】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探讨与练习二: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思维展示】本题指导同学们在阅读中要注意关键性语句,引导同学们识别关键性语句,体会关键性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2、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第6段中,关键性语句有这样一些:①“我买几个橘子去”,是这个片段内容的提要。②“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是父亲过铁道之所以困难的一个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艰难。③“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说明父亲是坚持要自己去的,这一处很关键。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心。④“蹒跚”一词很关键,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难了。⑤“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不仅是本段关键的一句,在全文也是关键的一句,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心情,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⑦“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一句能表现父亲对“我”的怜惜、体贴、关照。⑧“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句又写背影,而且包含非常复杂的情意,所以也是关键性语句。
探讨与练习三: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请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思维展示】本题要求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
【参考答案】四句话是: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探讨与练习四: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标签: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