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z_zhouxh
2015-04-23
【摘要】这一篇讲述了关于荷兰汉学家林恪在中国游学做出的贡献,他翻译中国二十年的出国游学经历值得我们钦佩!
这位西方著名的汉学家,他说将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让西方了解最真实的中国,热爱中国,是他的人生使命,所以,他如今所做的,就如几百年前他的西方前辈马可·波罗所做的那样。
8月25日,在广州一家酒店的一间并不大的会议室里,林恪,这位西方著名汉学家如约出现。没有翻译,没有秘书,没有随从,只有一名大学生志愿者陪同协调,可以说,林恪是孤身一人接受采访。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交流沟通,他说着一口流利、字正腔圆的汉语,谈吐温文尔雅。如果不是眼前一米八多的大个子、“粗犷”的络腮胡子,你还真的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外国人。
在过去的一个多星期里,林恪应邀参加2014年南国书香节的系列活动之一“荷兰文学中国之行”,一同前来的还有另外四名荷兰顶级学家,分别来自荷兰的历史社会学界、生物学界、美学界和作家界。作为此行唯一一名汉学家,林恪在昨天还与作家麦家、中国新闻周刊主编蔡崇达在广州进行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的主题对谈,分别对麦家作品海外走红的原因、中国文学在西方国家的困境以及未来中国文学如何走向海外进行了分析。
林恪说,这是他第二次到广州,但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来中国了。1992年,他作为一名南开大学的留学生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2000年起,他每年都到中国来,呆得最多的是北京。因为“北京很有意思,书店多、作家多,文化圈丰富”,他去买书,并与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编辑交流。此外,中国的许多省份都曾留下他旅行的足迹。说起和汉语的结缘,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林恪说这完全是兴趣使然。
1980年代,改革开放为西方和中国的相互了解打开了一扇窗,双方之间的经济往来等,促使荷兰的学校陆续设置汉语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一名来自哈尔滨的荷兰华人老韩(音)开设了一档教学汉语的电视节目《你好》,教荷兰人讲中国话、学书法。从小就对语言感兴趣的林恪很快被它吸引住,并以此为启蒙开始了校园里较为系统、专业的汉语学习。上大学时,林恪想选最难学的外语作为专业,在综合对比中文、阿拉伯文和俄文后,最终入学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系, “因为汉语最具有挑战性”。大学就读期间,林恪就完成了对韩少功一部作品的译著。
20多年过去了,如今林恪已经是荷兰知名的汉学家、中国文学翻译,还在2012年获得了荷兰文学基金会翻译奖。他的译著对于荷兰乃至整个西方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继2013年独立翻译的《围城》出版之后,他与另外两名译者正在合译的《红楼梦》也已经进行到第六十回。
翻译中国20年,林恪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汉-荷文字转换这么简单。更多时候,他也努力消除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误解,试图通过文化传播,带领人们感受一个真实的中国。他举例说,西方人更倾向于把中国的小说、独立电影人拍摄的电影当成是对中国社会的真实描述,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希望通过“翻译”、写评论等工作,扭转荷兰人民心中的这一观念,告诉他们,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跟现实还是有些差距的。虽然在中国逐步崛起的进程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让西方再度掀起汉学热,但中国文学的受关注度却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他看来,一国文学在国际社会的受热捧,与文学本身质量的好坏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究其根本这是个文化问题。而要进一步消除这种文化上的不平等,有待中国的进一步强盛。“中国真正崛起以后,这样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我眼中有很多个中国”
留学生:你是中国的老朋友了,再次回到中国,感觉如何?
林恪:这是我第二次来广州,每次都很短暂,只两三天。没有时间逛一逛。我很喜欢这里,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至于中国,我第一次来是1992年,在天津的南开大学留学一年,在那一年中,我利用一切时间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包括海南,我留学的时候有时甚至逃课去旅行。
2000年之后,我每年都会重回中国,主要是去北京。因为在那边有很多做文学的朋友。北京很有意思,书店多,作家多,文化圈很丰富。
标签:游学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