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经验

研究生培养何以频现质量硬伤

编辑:sx_wangha

2013-03-04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考研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研究生培养何以频现质量硬伤”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在很多大学都存在应付专业硕士教育的问题,还没有对专业硕士教育规律引起重视,更少主动探索。

●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将创新作为从本科到博士教育追求的目标,要通过从本科教育开始的探究性教育为博士生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曾经,研究生是用人单位争相哄抢的香饽饽。可如今,这样的光景却在发生变化,武汉女研究生担心学历过高被拒,冒充本科生找工作;哈尔滨招聘事业编制的环卫人员,7186名报名者中竟吸引到29名研究生,其中7人获聘……

不久前,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该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各级学位标准、培养定位、结构类型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把握不深。而这些矛盾,更多地反映在专业硕士、博士生教育质量等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本该担负起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使命。然而,出口如此错位,让人不得不考问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专业硕士培养: “特色化”逊于规模扩张

2009年是专业硕士大规模招生的第一年,当年仅4万人报考专业硕士。而2012年报考人数达到43万人之多。短短3年,专业硕士的报考人数增加了近11倍,尽管这个数字只占当年考研人数比重的23.9%,但依此势头,完成教育部规定的2015年我国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到1:1并非难事。

数量迅速上涨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教授指出,最大的问题是专业硕士“学术化”,即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没有明显地区分开来。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专业硕士‘学术化’突出地表现在课程设置学术化,导师缺乏指导专业硕士的实践经验,培养单位与实践单位的联系薄弱这三方面。”别敦荣说。

夏敏是上海某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绝大多数的课程与学术型硕士是一致的,只有两三门不同”。按理该由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却被告之要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专业硕士配备校企“双导师”,但校外导师仅在她开题时露了一下脸。“感觉与多学半年的学术型硕士没有什么区别。”

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则表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趋同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培养专业硕士历史较短的学校,“它们由于准备不足,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尚未及时跟进”。

在他看来,二者“趋同”的问题正在高校改革中悄然改变,“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硕士培养应该怎样更适应学位特色,更适应社会需求”。

王战军建议,一系列课程体系的改造要突出行业、企业的特点,有别于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相关的行业、企业学者参与课程改造需要重点推进。评价考核的方式要与学术型硕士做区别,不能仅用笔试考核,还要考查专业领域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考核人员要请相关行业、企业人士介入。

他把专业硕士改革分为四步,政府迈出了基础性的前三步——调整招生结构、增加学位类别、扩大培养能力,但第四步——更为深层次的培养模式转变,则要以学校内部的改革创新为主导。

别敦荣对此表示肯定,但现实也让他充满担忧。“学校主动探索的确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大学都存在应付专业硕士教育的问题,还没有对专业硕士教育规律引起重视,更少主动探索。”

“另一方面,政府不能无所作为。”别敦荣说,譬如,要靠学校单方面来解决专业硕士的实践培养问题并不太现实,政府应该在实践单位与学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实践单位积极参与专业硕士培养。

标签:考研经验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