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4-26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⑴ ,山顶千门次第开。 (杜牧《过华清宫》)
⑵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李密《陈情表》)
⑶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⑷ 青山隔送行, ,淡烟暮霭相遮蔽。 (王实甫《长亭送别》)
⑸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⑹ ,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辞》)
⑺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⑻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择死与择生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⑦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⑧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⑨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1.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5分)
12.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6分)
1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6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14.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6分)
(1)屈原择死:
(2)司马迁择生:
(3)他们择死与择生:
六、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
④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在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两分畸变为公共领域的的无限扩大,以致侵占了原有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也失去了原有的“感情第一”的原则。如此以来,人用于悠游的空间被功利化的事务塞满了。人际物化危机的发生势所必然。随着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也宰制着人的本质性的活动,时间伦理出现异化。如果一次交往行为失去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浪费生命。由此,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今天的凸显就不难理解。
⑥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⑦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考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第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物化世界,摆脱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不差钱》《非诚勿扰》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变成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16.从文中看,“交际物化”有哪些危害性?(6分)
17.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我们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联系全文加以概括。(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东方——一个中国大地上响当当的教育品牌,而她的缔造者俞敏洪先生却演绎着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止新东方发展的脚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又顽强地站起来,这也正是新东方校训的精髓——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之所以没有被困境压垮,在痛苦的磨难中坚持到最后,靠的就是自己不屈不挠的勇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请以“永不言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标签:高二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