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作文 > 戏剧

广东白字戏历史溯源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9-10

应广大考生需求,威廉希尔app 为广大考生朋友收集精选了一些戏剧资料,这篇白字戏历史溯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广东白字戏历史溯源

白字戏和潮剧原都称白字戏。白字戏称"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称"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海、陆丰和潮汕,同属闽南方言语系的两个方言区。海、陆丰的白字戏,用海、陆丰方言规范;潮汕的白字戏,用潮州方言规范。它们是同一语系的孪生姐妹。两个剧种的剧目体系、音乐声腔体系、表演体系、舞台美术体系,也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后来的发展和规范的方言不同。白字戏的艺人,尊奉田元帅为戏神,与福建南部的梨园戏、老白字戏,以及"正音戏"、"潮音戏"等相同,它们是同源异流的剧种。 白字戏渊源于南戏的泉调、潮调。现在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泉调、潮调剧本,有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重刊本《荔镜记》,以及稍后的《摘锦潮调金花女》、《苏六娘》等。可从中看到:

一、所谓"泉调"、"潮调",是用闽南语系方言演唱的腔调。所用方言、词汇,同白字戏也都一样。

二、在体制上,称剧目为"戏文",称折子戏为"锦出",以主角人名命戏名。故事多取材于爱情生活、婚姻家庭问题,与传奇南戏的路子相同。

三、在行当上,基本上同是南戏七角的规模。泉调、潮调是:生、旦、丑、净、婆、占、末。白字戏是:旦、生、占、丑、婆、公、净,实际也全相同。

四、在音乐曲调方面,同是"联曲体",明刊本《荔镜记》用了[望吾乡]、[风入松]、[驻云飞]、[红衲袄]、[四朝元]、[山坡羊]等不同曲牌七十五个。这些曲牌,白字戏保留了不少。且其中的句数、字数、节奏、文采也多相同,还有唱"平调"和唱"赚"的习惯,也大同小异。

白字戏在粤东地区演出历史久远,而且经常与正字戏同台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陆丰地方俗例迎神赛会,如有几班戏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戏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还有一种"半夜反",即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有所谓"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戏谚。白字戏的开台戏《净棚》、《八仙拜寿》、《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无关系。白字戏有"哩"调,有"哩"拉腔,与《金钗记》、《荔镜记》相同。这也是出自南曲。正字、白字两个剧种,有些剧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记》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词曲俱同。 从历史资料和如今面貌来看,均说明白字戏是在南戏改用方言而歌的泉调、潮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正字戏的很多东西,并进一步与海陆丰地方方言、民情风俗、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形成。也有人认为,白字戏源自漳州、潮州流行的竹马戏。

元、明之际,闽南大量移民到海陆丰,他们带来宋代陈淳《上傅寺丞论淫戏》所说淫戏。

宋庆元三年(1197年)漳州有"戏头""逐家裒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这种戏随移民传到海陆丰,就有现存的俗称老白字的竹马戏。竹马戏用孩童演《搭渡弄》、《士久弄》等戏,载歌载舞,以《踏钱鼓》收场;现存的竹马戏、钱鼓舞尚可见早期白字戏的影迹。它表现陈三五娘等民间故事,伴奏曲牌、锣鼓点与白字戏是相同的。 白字戏虽从正字戏中吸收了很多剧目,但由于它没有大袍大甲戏,因之艺术上趋于向柔美方面发展,形成轻歌曼舞的风格。

鸦片战争后,因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农村小农经济迅速破产,白字戏也走着一条由兴盛到衰落的道路。这时白字戏出现一些开始是从正字戏中学习搬演过来的"科白戏",这类戏的"场口"、"科介",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依。有些戏做工也相当精彩。打击乐主要是大锣大鼓,吹管乐主要是大唢呐,有较丰富的吹奏牌子。由于"科白戏"的上演、流行,使原来的曲戏丢失不少,唱工艺术也就因之倒退。

但从另一方面看,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要

求,提纲戏也给演员在表演艺术创造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所以,"科白戏"的出现,对于白字戏来说,有功也有过。 鸦片战争后,海丰西路的粤剧,以及东路的潮剧,都有很大发展。他们不时来往于海陆丰等地演出,白字戏为了稳住阵脚,也着力发展"文戏",因此就从潮剧中吸收了一些新剧目,以招徕观众。这主要以新编的地方故事剧目为主,如《剪月容》、《审冯旭》、《李唔直》、《铁剪刀》、《滴水记》等,是通过延请潮剧教师来教授。这时潮剧的音乐声腔,已有很大的发展,和白字戏已有很大的差异,故此这类剧目另成一格,被称为"潮音反线戏"。同时,白字戏的本地教师,也根据当地的民间故事编演了一些剧目,如《稔山案》、《一板打死江西王》等,称为"白字反线戏"。

大革命时期,海陆丰戏曲艺人,在彭湃同志的领导下,于1925年10月成立了梨园工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和宣传工作。彭湃同志以白字戏的形式写过宣传材料,其中"咚咚咚,田仔骂田公"一曲,影响极广,老幼能唱。

1927年11月,海陆丰苏维埃大会成立时,艺人们热情地参加了庆祝活动。接着,在第一次苏维埃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改良戏剧"的决议案。并且,在彭湃同志的亲自领导下,以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编演了一出反封建压迫的大型白字戏《彭素娥》,又曾经整理上演了歌颂明代农民起义的剧目《李闯王》。苏维埃政权失败后,不少艺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有的后来牺牲了,有的一直坚持到革命胜利。 由于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日甚,随着日寇的入侵,国民党的强征暴敛,使农村经济破产。

1943年大饥荒,戏曲无法演出,艺人流离失所,很多成为饿殍。

新中国成立前夕,白字戏陷入了"广陵曲散"的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及时抢救了海陆丰三个地方剧种,白字戏成立了第一个合作性质的班子,即如今海丰白字戏剧团的前身。"文革"前十七年,对白字戏做了大量的整理改革工作,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1962、1963年,白字戏进入了新生时期。整理上演了《白鹤寺》、《白蛇传》、《访友记》、《书琴缘》、《天门阵》、《白罗衣》等优秀传统剧目以及改编上演了《金菊花》、《红珊瑚》等现代剧,受到观众欢迎,《白鹤寺》和《访友记》中的"访友"一折,收入《中国戏曲志·广东卷》。 "四人帮"篡权时期,白字戏被诬为封资修黑货,剧团被强迫解散。

打倒"四人帮"后,1979年3月重建海丰白字剧团,演出《金叶菊》、《刺吕后》、《白罗衣》、《放走曾荣》等剧目,很受群众欢迎。白字戏重新恢复后,业余剧团、曲班有如雨后春笋,又遍及城镇农村。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白字戏曾一度获得发展和繁荣,后随着娱乐产业的发展和审美的多元化,其演出市场逐渐萎缩,传统剧目和富有特色的行当艺术及其他舞台艺术等已濒临消亡。 2006年5月20日,白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篇白字戏历史溯源由威廉希尔app 带给大家,同学们要认真赏析。

标签:戏剧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