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作文 > 文体作文 > 说明文

说明文:21世纪科普创作的新理念

编辑:sx_haohm

2011-11-16

【编者寄语】威廉希尔app 作文频道为广大朋友收集整理了说明文:21世纪科普创作的新理念,供大家参考!

21世纪科普创作的新理念

21世纪是个什么样的世纪?这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

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代表的0与1组成的数字化世界已经呈现在眼前。“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比特(信息的最小单位)作为“信息的 D 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物质)而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后信息时代”已悄悄来临。

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这里的个人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还包含了人与各种环境之间协调与配合。“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归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可以把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媒介不再是信息的通道,而成为人类感官的延伸。世界变得如此之小。“人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而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价值观”。信息技术的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人们将拥有电子化办公、数字化生活、虚拟的世界和社会。

这是一个知识产业化、国民经济知识化的新世纪。

科技知识的生产、分配、消费活动将从依附于农业经济活动和工业经济活动的服务部门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知识经济产业。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而科技知识的创新将依赖于人们思维的解放。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发挥是和他们的人文素质分不开的。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新世纪。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社会的主体,终身学习将成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只有终身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进化着的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构成知识社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在这里需要重视的是,由于知识已成为商品,轻易就能学到的现成知识,多半没有价值。因此,形成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就至关重要了。时代所需要的人是那种能自己动作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是那种能“学会学习”从现代知识的获取向求知能力的开发转变的人。

21世纪的特征是:数字化的世界、知识化的时代、学习化的社会。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具有知识生产(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运用)能力的开放型人才。

一个高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大体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专业技能;二是人文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能力);三是观念技能(价值观念、决策能力,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来实现工作目标)。

根据21世纪的特点就决定了科普创作需要更新理念、内容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1世纪科普创作的新理念可以归纳为:一个“结合”、二个“根本”,三个“淡化”。

一个“结合”文理结合。在21世纪“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将成为强大的潮流”(周光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弘扬和传播,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将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各学科的边缘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正日益密切,文理不再分科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将是未来学科的特点。

“完整的知识概念要在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谁来做’的基础上,加上‘知道什么时间’和‘知道什么地点’才更为准确。根据中国轻视数量概念的传统,在我国可能不应该加上一个‘知道是多少’。”(吴秀松)这种知识概念,融会了“知”和“行”两个方面,凝聚为做人与做事的智慧和能力。

新世纪的科学普及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智慧”。18世纪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如果“ K nowledge”指的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话,那至少是片面的。科学技术知识不能就算是力量,必然物化为生产力才能形成力量。而物化为生产力所需要的知识就不仅仅是科技知识,相对来说更重要的是运用、管理科学技术的知识。这就是“智慧”了,智慧是驾驭科技知识的知识,是将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智慧才是力量的源泉。

这种知识有别于科技资料或科技信息。科技信息具有下列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它是人们在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中,通过客观事实在人脑中反映而获取的信息。

二、它表现为简化的逻辑语言形式。

三、它是对客观世界现象和规律的如实反映,且这种反映必须以当时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为依据。

四、它必须能用于社会实践并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科技信息的产生和形成是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并最终表现为科技论文形式。

“智慧”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总成,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结晶,是学习、生产、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想见“文理结合”将是今后科普创作的特点。

二个“根本”第一个根本是“以人为本”。

知识经济社会是体现人自身价值与尊严的新时代。人不再是科学技术的奴隶,而是科学技术的主人。21世纪将是以人文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来规范世界与驾驭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世纪。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不少科学家为近代科学的高度发展对人类前景的影响充满着忧思并进行着批判思考。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玻恩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近代科技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问题在于“这种改变虽然是由精神造成的,却不受精神的控制。”种种科技的“误用”所造成的后果即使用行政和技术上的办法来补救,也还有更大的问题:“真正的痼疾更为深刻,这种痼疾就在于所有伦理原则的崩溃。”“今天人类已经有了自我毁灭的方法———或者由于草率地使用原子技术,在某次世界大战中迅速一击而自我毁灭,或者通过人类遗传结构中的一个缓慢的毒化和退化过程而自我毁灭。”人类毁灭自己和地球的能力是科学给的,而科学却没有同时给人类拯救自己的能力。他认为,现代文明中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分裂及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分裂对人类是危险的。由玻恩和爱因斯坦、罗素等数十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共同签署的一个宣言呼吁“摆脱技术的统治和抛弃人是无所不能的吹嘘”去追求“人类之爱”去追求“高尚的艺术和真正的科学”。

科学技术理性发展的价值坐标是关注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思考的出发点,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并以人文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为依据,去思考科学技术发展的合理性,排斥科学对人自身的异化,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根本处境。

科学作为一个文化过程,它具有这样的特点,即科学系统本身具有一种自我延续、自我繁衍的本能,而且科学繁衍的方向往往导源于科学自身运行的惯性,其中包含某种指向不确定的盲目性,如不予以适当的引导和调控,往往呈现与人类的人文理念相背离甚至相冲突的趋势。如:基因密码的破译导致基因武器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这都说明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越来越需要人文科学对它的规范与干预。

如果我们的科普作家本着人文精神去写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用文学艺术之心与笔触去释读科学,呼唤人类的良知和理性,关心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引起受众强烈的感情认同和参与。

第二个根本是“以读者为本”。

科普创作要贯彻“受众为主体”的思想。作者不是让受众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启发和引导读者(受众)进行主动的学习。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是一种认知和感情世界之间的互动与对话。不同的读者对象都有不同的感情和经验世界。作者要善于调动和启发读者的感情世界、经验世界,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虚拟的亲自领悟,从而与作者所阐述的知识产生联系与契合,进而将作者的知识融为自己的知识。

这样的科普创作将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巧妙的设计。以少儿科普为例,作者可以在科普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中考虑设置相应的环节,让读者结合作品进行自学:自己收集信息、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作出评价、自己反复验证,去亲自(虚拟)实践研究的过程。这样的直接经验已融入读者自己的经验世界而终身难忘了。

这种科普作品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针对读者学习科学的过程所设计的融知识、技能、方法、人格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指南”。

笔者曾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科普创作规律的影响》一文中举过一个例子,可以作为较好的说明。《模拟生命》这是在美国很受孩子们欢迎的科普软件程序。它可以模拟生物进化的过程。这个系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动、植物,然后观察它们怎样在自己所设定的生态环境中互相作用而进化,不同的生态环境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让孩子们去重复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

我们可以设计出一种模拟青蛙构造的仿生软件,让孩子们从自己动手做一只青蛙中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孩子们可以自己创造出一种行为类似青蛙的动物,修正它的行为,模拟它的肌肉和器官,观察它们的作用,在这只模拟青蛙身上玩各种不同的游戏。这种游戏,能让孩子学习到远比解剖一只真青蛙多得多的知识。

三个“淡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就有可能会引起三个“淡化”。

一、由于因特网上的科普资料是可以共享的,一部科普作品的关键在于创意。未来的科普作家必然也是创意、策划,以及收集、组织科技信息的编辑家。作者与编者的界限淡化了。

二、科普作者使用一支笔、一张纸进行创作的时代即将过去。我们需要懂得,甚至掌握数字化创作的手段。这就是“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

所谓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传统的编辑是线性编辑而言的。例如,以磁带记录作为媒体,磁带本身是线性的,作者或编导只能编完第一个镜头再编第2、第3个镜头;而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作者所采集的各种镜头,在计算机中贮存的物理位置与线性无关,无所谓先后,可以任意提取,可以先编后面再编前面。在编创模式上,突破了线性的概念。

作者可以根据对主题的构思,将采访、收集到的各种镜头、图画、声音、文本、资料,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输入、贮存到计算机硬盘的不同地址中,然后再调出来,根据作者的构思进行编创。完成的作品以磁带、光盘、网络等不同媒体传播出去;也可以通过有关软件,编辑、制作成出版图书的胶片。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采、编、创的分工淡化了。

三、当前世界已进入网络时代,高度发达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已将时空极度“压缩”,时间与距离已不成为人们交互的障碍。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科学技术普及的作品的功能或许会被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所淡化。但是,寓科学技术于文学艺术之中,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的作品是难以替代的。

更多文章进入:

威廉希尔app 作文频道  说明文

标签:说明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