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fanxm
2015-11-25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都是很厉害的,下面这篇新作文杯获奖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作文杯获奖作文:如果还有读书声
中国自古就是诗书大国,文人多如牛毛。能写文章,会吟诗作赋的都叫文人。有的还有些闲情意趣,称为雅士。
诗书大国,只是大而已,真正流传千古的绝妙文章并不多见。倒是风流野史,牛鬼蛇神,以及华丽的文字,充斥各种文学书籍。真正的文学家极难寻见,只在几朝盛世出过一些。
远古时候,文字刚刚出现了雏形,甚至在更早时有了语言后,人类就会交流自己的感受了。譬如:累了,偶尔发发牢骚,文学开始萌芽。古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日常中不经意的一句口水话,居然在日后发展到无人不晓的盛大地步,而且是桃李满天下。之后,文字基本成熟,纯文学著作终于应运而生。幼苗阶段的文学是和语文混为一谈的,表兄弟硬生生地说成是双胞胎,今天好容易分清了他们匪夷所思的血缘关系。应当说,文学是丰满的果实,语文是坚挺的大树。文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源与语文又高于语文。《诗经》就是这样一部中国第一的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这得力于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看似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背后,事实上比你我想象的都要开放得多,对国君、官吏不满,就唱歌骂他。当然不可能直接骂“某某是大老鼠”、“欺人太甚者,某某也”,至少要用点象征的手法。如果要被抓,跑到另一个国家去即可,反正各国都在竞争,谁不愿意收买民心呢?我想也不会有不知趣的人,到哪都骂君骂臣骂别人,除非是具备超级口才的无赖。这种人几百年只出了个孔融,挤掉了我们刚刚假想的第一人之位。此时儒家思想还在萌芽,“篡改儒家版”的封建思想更是无从谈起。我们的祖先便可以在《关雎》、《木瓜》里大唱情歌。就在之后不久的汉朝,司马迁著成《史记》,把史学和文学融合起来,体现出文学大家独具的风范。
时光飞逝,转眼已到了李隆基的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优秀诗人涌现出来,盛唐的文学达到了巅峰,《唐诗三百首》传诵千古,浪漫与现实相结合,融入到浑然天成的一笔一画、一韵一律中。唐诗宋词和元曲并称,明清小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些文言白话小说,承上启下,为中国近现代文学铺出了一条大道。
但事实上,中国的文言文学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几千年,如今终于衰弱,白话也还未成熟。中国文学难道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她老人家疲惫了?
不!不会就这样结束!
果然,新文学运动开始了。
中国沉寂了几百乃至上千年的文坛突然燃起一片烽火。
在发起这次文学改革运动的进步青年中,诞生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年轻、最伟大、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们,包括鲁迅、巴金、矛盾、老舍等,还有我将要谈到的郭沫若。可以说,文学的海洋是一把坚实的铁锤,用波澜的咆哮铸成了文学之子。
当照亮黑暗的火炬逐渐暗淡熄灭时,郭沫若等人的手再次举了起来,紧握燃烧着哲学和科学的明灯,这明灯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灿烂光辉,并最终迎来了久别的黎明!
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会出现类似现在80后的强反叛精神,而不是照着前人的传统一路安稳地走下去。郭沫若所受的教育必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郭沫若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使他能接受到大量新事物,这点毋庸质疑。
我站在郭沫若小时的私塾前,聆听从里面传出的琅琅书声。
和中国大多数私塾一样,郭家私塾大门正前方靠墙摆着一张香案,上面烧着香,供着孔子——儒家学派的缔造者。左右两旁是两张略高的方桌,环桌摆放几条板凳,大概是郭沫若的哥哥们或是其他学生用的。正中是一张小矮桌,想来是我的主人公的座位,如果真是这样,家长们还挺照顾郭沫若的。
郭家私塾叫“绥山山馆”,先生是我的本家人,叫沈焕章,就寄宿在郭家,包吃包住。每天,郭沫若清晨醒来,早早到山馆门口候着,途中只需穿过一条长廊。等到先生房间传出伸懒腰的声音,一天的学习便开始了。
我们无时无刻不骂八股文,骂古代科举考试制度限制学生思想、毁灭人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古代的教育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目的只有一个:对付考试,然后飞黄腾达。考试是死的,教法再怎么活也只作了考试的殉葬品。使我无法理解死的教育怎么能教出如此头脑清醒挑战传统的学生?这仅仅是一个特例吗?
鲁迅不怎么喜欢私塾教育的。他向往的是百草园自由自在趣味无穷的生活。但并不是说他不喜欢私塾。他喜欢在三味书屋的院子里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来喂蚂蚁。还有读书时的七嘴八舌也很有趣。先生读入神时,甚至可以在下面画画。
郭沫若降生在清朝末期,大量新事物在传入中国。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郭沫若对私塾教育的理解并不如鲁迅那么深刻。其实在山馆里还有一尊我没有提到的雕塑。还是小孩子的沫若用手托着下巴颌儿,目不转睛地盯着沈先生,沈先生拿着书的手已经放下,正在讲课。也许是在讲儒家经文(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这是一般人的理解。但我认为先生在讲历史,讲辉煌与辛酸——虽然这一切可能都由先生祖先创造的儒家保守观念导致的——讲时事新闻,讲国运兴衰。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岳飞,正是岳飞的母亲和他师父周侗开明创新的教育,在他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培养出一代名将,传为千古佳话。我们是不是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郭沫若与鲁迅所受的教育有着某种不同?
郭沫若之为郭沫若,正因为家庭和私塾的双重熏陶。他小时接受的教育虽然仅限于家庭之内,但他获得的教育是开明的。小小的世界开出了一扇巨大的窗户,大千世界的文化都汇集到这里。这点至关重要。对于鲁迅的父母我们知之甚少,更何况他的教育与家庭毫不相干,老师是渊博的宿儒,但并不是想教什么便教授什么,尤其是不大可能教给鲁迅感兴趣的“怪哉”、“美女蛇”之类的奇闻怪事。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总有无数改革家的身影。唐有太宗,宋有范仲淹、王安石,然后又回到前面所谈的“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们。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中国式规律:但凡改革青年们,均诞生于不稳定的社会时期。而和平年代,教育就会逐渐归于死板,以便统治者能更好地统治社会,避免那些读书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还使些极端的手段,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盛世三朝大搞“文字狱”……多么触目惊心!社会如出现这种状况,便不太平了。于是,又有一批新派书生会冒出来。
如果把这个规律放到当代,将惊讶地发现:80后的作者与郭沫若挨得如此之近!而当今教育宣称“思想先进”,如果教育者能听见这私塾前的读书声,手中的笔会吓得“哐当”坠地。于是,一场山呼海啸般的运动——课改来了!
但是这课改究竟能闹腾出多大动静,仍然是个未知数。我更愿意往好的方面想,相信貌似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这个力量。他们能够做到,而且他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天下哪个文人是安分守己的?这么说,课改前景一片大好啊。
铃声未老,书声依旧,而此时的课堂已不是彼时的私塾了。
上述新作文杯获奖作文,是一篇流畅、自然的文章
相关推荐:
标签:新作文杯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