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qinh
2010-12-13
母亲手捧被惨杀的亲儿仰天哀号,悲愤的脸庞让人震撼;万人坑中累累的尸骨,无言诉说着他们曾遭受的灾难;一眼荒芜的屠场,扭曲的残木证明着发生的一切……
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0周年祭日前夕,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媒体,本报记者昨日被特许提前进入即将于今日竣工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那种精神上的震撼,简直用言语无法表达。
入口不忘《家破人亡》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子,苍天啊……”在纪念馆新馆门前,一尊主题雕塑《家破人亡》映入眼帘,母亲抱着孩子萎谢的身子,朝天无声呐喊,悲苦之情展露无遗。
就在母亲背后,迎面而来的,便是多尊逃难人群雕像,记录了一个个家庭在大屠杀中的悲惨经历:有无奈的知识分子临终前的挣扎,丈夫拖着被恶魔强奸的妻子艰难前行;有母亲倒在地上,挣扎着用最后的力气去给哭叫的小儿喂奶,终于不支死去;而可怜的孩子还浑然不觉,使劲地吮吸母亲的乳汁……
据创作者吴为山透露,这些都是按照真实原本创作而出。譬如孩子吮吸母亲乳汁的这一尊,就是幸存者常志强当年的经历。
就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见新馆表面建筑,如同一个斜插入地面的三角形。“恰似一把掩埋在大地中的折断的军刀。”参与设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告诉记者,“军刀”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而将其“折断”则隐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哭墙”刻上百国文字
一座被劈开的山,成了纪念馆的大门,浓烈地烘托出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沉重氛围。所有的人要进入大屠杀纪念馆,都必须经过这道“屠杀之门”,山顶是直指苍穹的手,似在发出冤魂的呐喊。
偌大的万人集会广场上,长达40米的大理石“哭墙”引人瞩目。由于要迎接竣工仪式,墙面上临时粘贴了文字。何镜堂表示,等到仪式完成后,参观者将在这堵“哭墙”上看到用100个国家的文字写下“300000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们要让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都能看明白。”
在“哭墙”两侧,一面是如利剑般插入地面的十字架,碑高12.13米,象征着南京城沦陷日。碑的上端刻着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那是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碑的下方是一个方形的坑,坑内铺满了象征遇难者白骨的鹅卵石;另一面则是和平钟,56个“祭”字赫然其上。
整个广场包括纪念馆内部,多用碎石铺就,人走在其上,沙石发出“沙沙”的声响,犹如冤魂的低声控诉。
遇难墙透出死亡气息
在“万人坑”的入口前,一面遇难墙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1万多名在大屠杀中死者的姓名。
尽管,这已经是经过考证的资料;尽管,这只是一些文字而已,但只要你仔细去看,无形的压抑感仍让人透不过气来。
“陈有全、陈有恒、陈有山哥哥、陈有生、陈有鑫……”在上面,有许多是全家丧生。而还有不少人,甚至死去的时候,连名字都没留下来,依据回忆刻上去的只是诸如“丁小狗子、大萝卜、陈老奶奶”这样的姓名。
“从上面,我闻到了死亡的气息。”一位仍在装饰的工作人员低声说道。
走入“万人坑”,那惨烈的景象更是随着福尔马林的气味直冲脑中。散乱的骨骸层层叠叠,可见当年残杀的场景。一些骨骸甚至仍保存着最后挣扎的样子,双手向前,似乎努力想爬出一条生路。但最后迎接他们的,还是刺刀、火焰带来的绝望。
漂浮烛光寄托哀思
在“万人坑”遗址一旁便是祭场。这是一个重新组织和营造的告慰亡灵的祭祀场所,院两侧的碑林和坚硬的石子铺地形成肃穆的氛围,庭院之中设置了长明的火炬台。
而一旁的冥思厅里,则幽暗无比。中间是行人道,左右以漂浮在水中的蜡烛铺设烛之路,两边镜面玻璃把烛光反射出,让空间得到无限延伸。据了解,今后参观者还可将手中浮动的蜡烛装置点燃,放在室内偌大的水池之中,寄托自己的哀思。
和平女神祈望幸福
当记者走出冥思厅后,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扑面而来,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之前的压抑感顿时烟消云散。
和平公园中部是巨大的长条形水池,水池终点是和平女神塑像。塑像位于黑色花岗岩的“和平”基座上,基座高18米,塑像高12米———由一个手托和平鸽的母亲和期盼和平的儿童组成,象征着人们珍惜和平、祈盼幸福美好。
在这里,还有堵长达120米的“胜利之墙”,由一个别具匠心的大大的“V”字贯串始终。“V”字的底部,是昂首吹军号的中国军人,脚踩日本人的钢刀和头盔。“V”字的一边,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V”字的另一边,是胜利部队豪迈的脚步。
标签:时事作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