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liuxw
2011-01-04
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起他早年在湘乡小学堂读书的往事时说:“我平常只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毛泽东提到的那位作家,就是诗人萧三。萧三不满四岁即入私塾读书,1907年读完八年私塾后,与二兄萧子升一道考入父亲萧岳英任教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两年后即1909年秋,毛泽东从韶山考入该校读书。此时毛泽东16岁,萧三13岁。
毛泽东得知萧三有一本专写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名人的书《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前往借阅。萧三虽与毛泽东有些往来,但和其他同学一样,瞧不起这位湘潭来的“乡巴佬”。“书倒有一本。可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毛泽东说:“请仁兄出一联如何?”“这书里讲的都是英雄豪杰,你听着,上联是:目旁是贵,?眼不会识贵人。快对!”毛泽东从容答道:“请听:门外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三听了十分敬佩,立即将书借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得十分仔细,密密麻麻在书里作了圈圈点点,并即兴写了许多批语。不久毛泽东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子任”,意为要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后来毛泽东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事迹使我向往……在一部叫做《世界英雄传》的书里,我也读到了拿破仑、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可见那本书对毛泽东影响之深。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第二年春四师并入一师。不久萧三也由湘乡来到一师读书。1918年初,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萧三等在长沙创建新民学会。1919年7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萧三第一首公开发表的白话散文诗《节孝坊》就刊登在创刊号上。萧三从一师毕业后,即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经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他出席在苏联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38岁时,萧三与苏联姑娘叶华结婚。第二年,即1939年4月,萧三回国到达延安,当晚毛泽东设便宴招待。
萧三回延安后负责文联工作,主编《大众文艺》和《新诗歌》两个刊物。不久毛泽东到鲁迅艺术学院看望他。萧三说:“我在苏联时,写过主席的传记,想再继续增补。假如主席不反对‘翻古’,希望能详细谈谈。”毛泽东说:“无事‘翻翻古’也有趣味,不过你要研究调查一些历史事实才能写东西。”毛泽东还答应以后再与他谈谈。写毛泽东的传记,这个历史性的话题就这样被提出来了。1942年,中央直属学习小组组长王若飞曾要萧三报告毛泽东的生平事迹,萧三一连讲了两个下午。后来任弼时郑重嘱咐萧三:“写一本毛主席传,以庆祝他的50大寿。”但因毛泽东坚决不肯做寿,那本传记拖下来了。萧三却为此遍访了延安的许多老同志,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贺龙、陈毅等,搜集了大量的素材。1944年7月1日和2日,萧三在《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一文。1946年张家口出版的《北方文化》月刊第一号发表了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传略》。这年7月1日,即中国共产党建党25周年,《晋察冀日报》整版刊发了萧三写的《大革命时代的毛泽东同志》。华北解放区出版的《时代青年》发表了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从此萧三便以研究毛泽东生平的第一位专家出现在新闻出版界
新中国成立后,萧三于1949年写出了《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一书,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这是中共方面出的第一本毛泽东传记,很快被译成日、德、英、印地、捷、匈等文出版。1954年萧三又写了《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对后一本书,萧三在粉碎“四人帮”后又再作修改,于198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重版。1983年2月4日,萧三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赵志超)
毛泽东与冯友兰
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家,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上有独到的造诣。开国大典前夕,许多著名的大学教授给毛泽东写信,决心抛弃旧思想,学习新思想。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冯友兰也写了一封信,大意说,自己在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决心改造思想,准备在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几天后,冯友兰收到毛泽东的回信,信上写道:“友兰先生:十月五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冯友兰没想到回信这么快,当时他对信中其他的话都能理解,惟独“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一句总弄不大懂,甚至还有一点反感,心想:到底什么才算是老实态度,我又有什么不老实?
1957年4月11日,冯友兰夫人任载坤的二姐任锐去世周年。这天上午11点多,冯友兰偕夫人扫墓回到家,就接到毛泽东秘书打来的电话,说毛泽东今天请客吃饭,请他马上去。冯友兰又惊又喜,来到中南海颐年堂,只见金岳霖、郑昕、贺麟诸先生已经先到了。这颐年堂是三间屋子,毛泽东和客人正在西头那间谈话。他见冯友兰来了,便问:“方才找你不着,是在上课吧?”冯友兰说:“今天是任锐同志的周年,我上她的墓地扫墓去了。”毛泽东又问:“任锐同志是孙维世的妈妈?”“是的。”这时胡绳也到了,于是毛泽东带大家到屋子东头那间吃饭。当饭菜端上来时,毛泽东说:“我这饭叫四面八方人马饭,其中有各种的米,还有许多豆类。人、马都可以吃,所以叫人马饭。”
数月后,冯友兰发表《论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其中对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发表了一些新议论。不久他得到邀请,去参加了中共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分组讨论时,冯友兰正好与毛泽东是一组,小组会议就在毛泽东住所开。令冯友兰没想到的是,当他刚跨进毛泽东的家门时,毛泽东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来毛泽东已经看过他写的文章。小组会上,毛泽东叫冯友兰发言。冯友兰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史方面的问题,他说:“照现在的讲法,有些很难讲通。”毛泽东说:“那是简单化了,不可以简单化。”散会时毛泽东拉着冯友兰的手说:“好好地鸣吧,百家争鸣,你就是一家嘛。你写的东西我都看。”
1964年全国政协开会,冯友兰在会上就他写《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情况作了一个发言。闭会那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到会委员合影留念。拍照时冯友兰正好站在毛泽东和刘少奇座位背后的中间。毛泽东一眼就看见了他,拉着冯友兰的手说:“你的身体比我的身体好。”接着毛泽东又询问了他写《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情况,说道:“你的中国哲学史写完以后,还要写一部西方哲学史吗?”冯友兰忙说:“只能写中国的,写西方哲学史的任务已经派给别人了。”毛泽东说:“对于孔子,你和郭沫若是一派。”
“文化大革命”开始,冯友兰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直到1968年秋,他才被允许回家,算是宽大处理。冯友兰觉得奇怪,为什么突然对他宽大了呢?后来一个友人悄悄告诉他,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到他和翦伯赞时说:“北京大学有一个冯友兰,是讲唯心主义哲学的。我们只懂得唯物主义,如果要想知道一点唯心主义,还得去找他。”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冯友兰又紧张起来,担心又成为众矢之的。后转念一想:我若和群众一起批孔,不就没问题了吗?于是写成两篇批判文章。很快,这两篇文章都在《北京大学学报》登出。不久《光明日报》加“编者按”予以转载,《北京日报》也转载了。这把冯友弄糊涂了,直到1974年1月他才听谢静宜说:“有一次会上,北大汇报批林批孔运动的情况,毛主席听到冯友兰的那两篇文章,马上就要看。我立即找着这两篇文章当场交给毛主席。毛主席当场就看,并且拿笔改了几个字和几个标点符号。后来发表了……”当然,正是从这两篇文章始,冯友兰晚年又出现了一段很曲折的经历。1990年冯友兰去世,享年95岁。(孙琴安)
毛泽东与翦伯赞
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在1939年,他尚未与毛泽东见面时,就在《群众、领袖与历史》一文中赞颂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历史人物”。1945年,当毛泽东自延安飞抵重庆谈判时,翦伯赞不仅见到了毛泽东,还应约到毛泽东的居处聚谈,并协助毛泽东和周恩来,对冯玉祥等做了不少工作。
1949年1月,翦伯赞来到西柏坡,又与毛泽东进行了交谈。解放初期,有一次毛泽东读了翦伯赞写的一篇有关曹操的文章,对林克等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接着他又为此对《三国演义》发了一通议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了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朱熹以蜀为正统。”1957年3月13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约见翦伯赞,当时中共决定开展一次整风运动,毛泽东特意问他:“你在高等学校担任系主任,有些什么问题和意见?”翦伯赞说:“现在是重理轻文。”毛泽东说:“从我们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重理有道理,但轻文就不对了。”于是翦伯赞在北京大学,作为分管文科几个系的副校长,提出并采取了加强文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建议和措施。大约也是在50年代,有一次翦伯赞在游泳场上见到毛泽东,问道:“主席,您说中国周秦以来就进入封建社会,周,是西周还是东周?”毛泽东笑着说:“这个问题你们可以讨论嘛,不要受我的意见约束。”
翦伯赞十分正直,对“左”的一套很反感。当时历史研究中有一种“以论代史”的风气,他忍不住气愤地说:“写文章满篇都引用马克思、列宁、毛主席的话,就是没有作者自己的话,那你这篇文章应当还给马克思,还给毛主席,怎么能算你张三李四写的?”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翦伯赞读后大怒,说:“为什么要对吴晗同志那么粗暴?乱打棍子,乱扣帽子,这样搞以后没有人敢写历史剧了!”“文革”一开始,翦伯赞就被揪出批斗,说他写文章不引毛泽东的话,为吴晗鸣冤叫屈,并被戴上“漏网大右派”、“反共老手”等帽子,日夜审讯逼供,甚至被赶出家门。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说:“翦伯赞是讲帝王将相的,我们要想知道一点帝王将相的事,也得去找他。这些人都是有用的。对于知识分子,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有了毛泽东的这几句话,翦伯赞才被允许搬回自己的家。可没过多久,专案组又对他审讯逼供。1968年12月18日夜翦伯赞自杀,终年70岁。
标签:民间故事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