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为何注意力不集中

2011-03-02 16:37:21 字体放大:  

后 记

通过对当事人小樱这唯一的一次咨询,大体可以了解:父母从小的冷落、偏见甚至唾弃是造成小樱所有心理困惑的根源所在。可以设想在这样一个家庭养育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其社会心理发展/人生周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将是不健康的。

为了平衡自己内心的焦虑。小樱建立起了很强的防御机制;比如内射(认为自己确实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又笨又丑),隔离(把消极的自我意识压抑起来,表现出漠不关心,企图达到“控制”;但事实上,这个想法却始终在其脑海里如影随行,形成一个不能控制与挥之不去的阴影——“强迫性想法”),取代(对别人评论的不满部分转移到对姐姐的讨厌上),还有反抗自我(对父母对不公正待遇的“恨”转而成为对自己的“恨”,做出自戕自虐的行为)。

因为从小缺少爱和认可,小樱对一个突然发现自己对之有好感的男生格外(甚至是有些病态的)在意,她一方面想赢得对方的爱慕,另一方面又被深刻的自卑感所困扰,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障碍。

小樱前来咨询的目标看似明确单一,但固有其深远的心理成长积累,所以需要一段时间的辅导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但由于当事人不想为此耗费时间耽误和影响高考复习,只一味想寻求药到病除的便捷方法,使得心理辅导的进行举步维艰,也难以取得成效。(如果咨询还能继续,我当时的想法是可以借鉴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些方法策略,从改变当事人认知做起,训练其建立起积极合理的自我评价和行为方式。此外,考虑到小樱与父母感情疏远,与姐姐相对较亲近,而且姐姐对她也十分关心,所以还可以把姐姐引入进来,作为一系统进行辅导。)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新手咨询员常感棘手的问题;来访者往往抱着短期目标前来咨询,而咨询员本人却倾向于形成一个长期目标,这时当如何处理?有没有一个办法,既尊重来访者的意愿又贯彻了咨询师的思想;还是完全按来访者的目标制定咨询策略,具体的方法又有哪些?这些疑问就只能留待日后向资深的咨询师寻求督导和答案了。

<--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