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非正式群体的重要性

2011-03-02 16:28:06 字体放大:  

记得刚接这个班的时候,有好几位老师对我说:“吴老师,你班的小调皮有好几个,你得留心啊!”“吴老师,某某是一个吵客,你得对他严格些”。我听了心里半信半疑。但第一天的第一节数学课马上证实了其他老师的话。第一天的第一节数学课上,铃声一响,我就走进了教室,可看到的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呢?有几个男同学还在一起你推我拉,看到我走了进来才慢吞吞地走到自己座位上,可嘴里还在嘟嘟囔囔地不知在说些什么,而且坐也没有坐相,脚搭到了凳子上,人靠在了墙上,桌上书也没有拿出来。我朝他们看了好久,他们才慢慢地拿出了书。开始上课了,开头十分钟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认真地思考,积极地举手发言。可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有几位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开小差了,还随便插嘴。我朝他们瞪了一眼,他们才坐好,可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我感觉一节课上下来好累啊!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家访、谈心,发现袁某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较强的表现欲,在学生中颇有影响,是这些男生的“领头羊”,是合伙干“坏事”的“幕后主使”。于是我把他作为重点帮教对象,并推荐他担任监督岗,交给他帮助另外几名差生的任务,同时在班上组织了几个课外兴趣小组,让袁某参加数奥(他是棵好苗子),其他同学参加其它活动,一个学期以来,袁某没犯过一次错误,还不时提醒几个好朋友注意形象,袁某的注意力也转到数奥上来,而且还得过奖,其余几个差生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一、这样的做法,遵循了群体关系的教育调节心理原理。袁某等学生是偏离班级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迎刃而解了。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在成功的激励下顺利转变。

我通过组织学生喜爱的正式群体——课外兴趣小组的措施,向班上所有的学生敞开大门,从而分化瓦解了袁某的小群体,也保证了正式群体的充分影响力。同时任命袁某为监督岗,这就调节了群体首领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还能通过袁某去教育另外几个差生,正式首领与非正式首领结合起来,有利于把群体关系协调到集体要求上来,最终使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赏识教育。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指责。”肯定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特长。“用已之长,克已之短”。如上述这些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肯定他,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从而抓住教育转化的契机。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能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这才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到班级主人的自豪感。

三、关爱学生。从一开始起,我们就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充满关注,让他们把情感的归宿落实在班级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化工作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成员在转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反复。对此,要有耐心,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感到灰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只要始终不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化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成效。

于是我课间经常有意在教室里多呆一会儿,问问他们平常喜欢做什么,最喜欢上什么课,对吴老师的印象如何;中午我和他们一起吃饭,小菜一块吃,问他们喜欢吃什么菜,家里谁的菜烧得最好吃;班队课上我让他们作自我介绍,把自己的优点说给大家听;活动课上,我又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在与学生们共同生活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孩子们是那么的朴实,纯洁,同时也感到他们非常愿意和我这个老师谈心、说话,当然我也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做他们的知心人。

袁某有了明显的转变,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为其他同学作出了榜样,班级的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

<--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