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心理咨询师考试预计于2011年5月21日举行。威廉希尔app 小编特搜集整理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师督导案例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阿晶的爸爸是一家工厂的技术员,妈妈是机关干部。两人从小学一年级就是同班同学,一直同学到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又在某边远县的同一个公社。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两人又考到了同一所大学,只是专业不同而已。阿晶说,她爸爸妈妈那样好的夫妻关系,即使在小说和电影里都看不到。阿晶不到一岁,就经常被送到外公外婆家寄养,每周被父母接回自己的家两、三次。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阿晶上小学。所以在七岁之前,阿晶对谁是自己的父母有一些混淆,她觉得外公外婆家才是自己的家,父母家是别人的家,有时候她还不太愿意跟父母回家。
上学以后,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多。阿晶是一个能够很自觉地学习的孩子,根本不用父母督促,一个人坐在那里就可以把作业好好地做完。做完了作业,也就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了。所以家里在晚上日复一日重复的场景是,父母忙家务、看电视、交谈,女儿在做作业或者睡觉。阿晶回忆说,爸妈的关系真的很好,好得像是一个人,容不得任何人进入到他们之间,包括他们的女儿。看到他们那么亲密、默契的样子,我的感觉是,我就像是他们之间的第三者,这个家没有我一样地很完整,或者说会更加完整;对于他们,我像是空气一样的存在;对于我,他们也像是空气。夸张地说,我只要不杀人放火或者拆房子,他们就不会注意到我。
韦老师在听阿晶说话的时候注意到,阿晶把父母反复地称为“他们”,显得在“他们”和“她”自己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隔离带。而且,韦老师的另一个更为强烈的感觉是,在自己和阿晶之间也有一个隔离带:阿晶就那样一字一句地说着,仿佛对着墙壁说话,也好像是她的咨询老师“像空气一样的存在”。遗憾的是,韦老师没有及时地抓住之一感觉。
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第五次咨询。预约的时间是一个星期二的上午九点,但是,就在前一天,另一所大学的心理咨询同行打电话来,要韦老师去他们学校做一次临时安排的演讲,时间也是星期二上午。韦老师全然忘了跟阿晶的预约,就答应了。第二天的演讲结束后,她才想起来跟阿晶的预约,但已经太晚了。当天下午,怀着极大的内疚,她打电话到阿晶宿舍表示歉意,并提出再约一个时间,阿晶的反应很平淡,说约就约吧。于是下一次的咨询就定在了两天之后的那个下午。
更不可思议的是,到了那天下午,韦老师又一次忘记了跟阿晶的预约时间。直到在家里晚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她才突然记起这件事情来。她想,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错误,而这回竟然在一个人身上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肯定有什么东西在起作用,但我却不知道。这饭是没法吃下去了,放下筷子,去用冷水洗了洗脸,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就去打电话。这次电话不是打给阿晶的,而是打给她的指导老师孙医生的。孙医生是一位私人开业的心理治疗师,具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韦老师在咨询中遇到什么问题,就会去找他。韦老师跟孙医生约了一个见面时间。
见面之后,韦老师向孙医生介绍了阿晶的情况,在讲到自己两次忘记咨询的时间时,她哭了。孙医生没有安慰她,他知道,对于韦老师这样一位有责任心的咨询师来说,连续两次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她绝不会轻易就原谅自己。她暂时需要眼泪,需要用眼泪冲洗掉心里的内疚感。
当然,仅仅有眼泪是不够的。这样的专业上的“错误”,必须放在专业的背景上来看。在韦老师停止哭泣之后,孙医生试图把这两次错误跟阿晶的情况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是阿晶的什么样的特质那么容易地使咨询师遗忘她?孙医生问韦老师,你对阿晶的总的感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