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师考试经验:两套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

2014-11-14 18:30:13 字体放大:  

因此,“动力集中”与“动力分散”是两套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组织目的、以及不同的工作方式。

首先,前一种管理模式属于“工业生产时代”,而后一种管理模式则属于“知识创造时代”——“工业时代”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社会时代,正在渐渐的离我们远去,至少,工业时代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它的典型特征就是“生产”、而与“创造”这个词无关。所以,工业时期的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而知识时代的管理模式,则是一种“生活方式”管理模式,它与生产无关,只与生活密切相关,而所谓的生活只意味着创造。

其次,前一种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而后一种管理模式则是自下而上的——生产时代的最高管理原则,就是效率原则。在资源相同、生产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谁的生产效率最高,谁就是市场上的胜利者,可是,知识时代却破除了生产资源的限制,所谓的“企业资源”,并不是设备加厂房,而是知识员工本身成为了企业资源,正是从这个角度,管理大师德鲁克才会说“员工不是成本、而是资源”,而这个特殊的企业资源,只是为创造力而工作。

第三,前一种管理模式面向的是体力劳动者,而后一种管理模式面向的是知识工作者——也就是说,从员工所使用的工具角度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力劳动者,它使用的工具就是一双劳动的手,另一类是脑力工作者,它使用的工具则是赋予创造力的大脑,也就是人的思维方式。考|试/大显而易见的是,前者可以命令与控制,而后者不仅不能命令与控制,甚至连和蔼可亲的关爱都变得无用武之处,因为知识工作者的脑力的创造性活动,只与他本人的兴趣、爱好、专注程度有关。

当下的真实情况是:整个社会正在从生产时代走向知识时代,而从生产时代走向知识时代的实质,就是从效率时代走向创造力时代。当整个社会从工业生产时代进入到知识创造时代之后,以“命令—控制”管理模式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就开始失效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那就是“激情—成长”管理模式。

把动力装置安装在每节车厢上

如何能够如动车组一样,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哪?

中国人传统的做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以身作则,另一种是关爱下属。前一种所谓“榜样的力量”一般是指领导者本人就是榜样或楷模,对管理者来说,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否则就不会赢得部下的尊重和信任,它是中国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翻版,后一种所谓的“管理就是爱”意味着管理者必须关心下属,并且是春风拂面般的和蔼可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凶神恶煞般的皮鞭加惩罚。

显然的,中国传统的这两种做法,都是把“动力装置如何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归咎于管理者而不是被管理者本人,也就是说,普通员工能否自动自发的工作,取决于管理者而不是来自员工自身。这也是传统组织的惯性所在,通常来说,组织是有管理惯性的,而长期习惯了“命令——控制”管理模式的企业组织,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认为:员工自动自发的工作动力,来自管理者的开明大度和一脸笑容。

那么,如何才能让知识工作者内部的发动机“点燃”起来呢?

以创新著称的美国3M公司,为了保护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推行了著名的“15%”原则——就是允许每个技术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可用15%的时间来“干私活”——即搞个人感兴趣的工作方案,不管这些方案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也不必得到公司的许可。在这种的管理制度下,考|试/大员工们根据兴趣和直觉从事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得到自由发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15%原则”并不是对每个人的工作时间进行严格划分和限制,事实上,“15%原则”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大概约数,它的实质其实是在倡导一种创新与日常工作的互动关系。当员工产生一个有很希望的构思时,他可以直接与相关部门联系,看是否可以付诸于实践。在一定的时候,3M公司会组织一个由该构思的开发者以及来自生产、销售、营销和法律部门的志愿者组成的风险小组。小组成员始终和产品呆在一起直到它成功或失败,然后回到各自原先的岗位上。

“创新不是刻意得来的”,这是3M公司对于整天喊创新的企业的告诫:当公司愈是刻意要创新时反而愈是不如其他公司。3M公司的“记事帖”的创新,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记事帖是在一连串意外中诞生的,并不是按照事先的精密的计划诞生的。每次“意外”的发生都是因为某个人可以完全独立从事非公司指定的工作,因此,3M对创新的管理分为不同阶段:涂鸦式创新、设计式创新和指导下的创新,这些阶段从大到小呈漏斗状。

因此,“点燃”知识工作者内部的发动机首先意味着组织控制的解除,这其中,包括了组织目标的解除或部分解除。

所谓“涂鸦式创新”,其实是“目标不确定”的同义词。3M公司把它定义为“弹性目标”,考|试/大它是培养创新的一种管理工具——解除或部分解除组织目标,非但没有出现令企业组织担心的一盘散沙的状况,反而是使得个体的创造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即使你屡次想要取消明显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或研究计划,你依旧不能够试图阻碍它,因为它是知识员工的创造力来源。管理者必须要牢记的一条创新规律是:“创新不是刻意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