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
决策群体通常是由具有不同职务、部门、身份的个体组成,他们往往在决策前就对决策问题有各自的假设、观点、判断和偏好,这些个体要通过讨论、辩驳等互动方式最终对某一问题做出决策。决策群体的这些社会性特征、认知特点等会对群体决策的过程和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1)群体多样性(群体异质性)。这一特征是指组成决策群体的个体间的差异程度,如不同职务、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任期、专业背景等。群体的多样性会导致更高水平的认知加工,会更仔细地分析及更准确地利用信息,从而提高群体决策的绩效。但群体的多样性也会提升成员之间的人际冲突,增加交流难度,导致派系的产生。
(2)群体熟悉度。成员的熟悉度多从成员间的相互了解程度(人际知识)和相互喜欢程度(人际吸引)两个方面来考察。人际知识是指成员有关其他成员的技能、观点、风格等的知识,人际知识会促进成员间的合作,提高特定信息的利用度,也会减少成员的从众性,有利于不同方案和判断的形成。人际吸引则是指成员间的情绪情感的和谐程度。人际吸引对于群体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和谐的人际关系比任务绩效更重要时,成员会压制冲突,忽略那些能引起冲突的信息;但当决策过程和结果不会影响群体的和谐关系时,群体凝聚力会有效地解决冲突。
(3)群体的认知能力。对于简单的、牵涉较少专业知识的决策任务,认知能力的差异不会导致决策绩效的显著不同;而在复杂的、需要处理较多信息的决策任务中,个体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可以提高决策绩效。另外,认知能力也涉及信息在群体成员中的分布和信息利用方式,研究表明,不同的信息分布方式对群体决策的速度有一定影响,但是对决策的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4)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是指群体成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当成员决策能力较强时,群体规模可以较小;当成员决策能力较弱时,群体规模应当较大。决策群体规模一定,决策规则不变时,成员的决策能力增强,会增加群体决策的效率和可靠性。
(5)参与决策的平等性。参与决策的平等性主要是指决策成员获取有关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在讨论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对决策结果负有同样重要的责任,决策者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参与决策的平等性可以增进决策者之间有效的交流过程,促使其从多角度考察问题;可以增加成员自主发现有价值信息的机会,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6)群体规模。在人数较少的群体中(如5人以下),对任务负责的人少,个体讨论较多,参与水平较高;而在人数较多的群体中(如7人以上),成员参与机会减少,受少数人支配的可能性增加,群体也更容易分裂成小群体。随着群体规模增加,可用资源增加,但沟通和协调的成本也随之增加。究竟最佳的决策群体规模是怎样的,研究结论极不一致。但是决策的可靠性是随成员数量的增加而提高的,而且成员间的相关性越小,成员数量对决策可靠性的影响就越大。.
(7)群体决策规则。群体决策中经常使用多数规则和一致规则。多数规则指事先规定好最终决策方案所必需的最少人数,把等于或多于这一最少人数的选择方案作为群体决策的最终方案。一致规则指参与决策的所有成员必须对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意见,所谓一票否决。不同的决策规则对知识构建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致原则比多数原则需要更多的讨论,能够促进成员全面思考所有成员的观点;而多数原则会相对较快地完成决策任务,也可能会忽略成员的意见及其讨论。
(二)人际关系与沟通
1.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可以沿着预计的轨道发展。通常在建立人际关系时会经过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沟通特点。
第一阶段:选择或定向阶段
人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广泛地与每个人建立关系,因此,与之互动的对象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经过“高度”选择的结果。选择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即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你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对方,如服装、外表的吸引力,信念,态度,言谈举止。根据这些观察决定是否与之发展相互关系,以及了解对方是否愿意与我们发展关系。
第二阶段:试验和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有意识地努力寻找共同的兴趣和经历。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观察对方的反应来进行试验。在这一阶段,每件事情似乎都是很愉快的、轻松的和非批评性的。许多人际关系都停留在这一阶段,沟通的双方喜欢这个水平的相互关系,但没有表现出进一步推进它的愿望。
第三阶段:加强阶段
这是感情的进一步探索,双方花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他们喜欢相互陪伴,也开始相互坦白,并相互信任。他们使用呢称,开别人不能理解的玩笑,谈话中出现共同的期望和假设。在加强阶段,开放是一种风险,因为自我袒露既可使相互关系加强,也可使其受到伤害。
第四阶段:融合阶段
这是人际相互关系中双方个性开始融合的阶段,他们不仅相互包容、理解,而且能很好地相互预测和解释对方的行为。只有当人们形成深入的、重要的关系时,才会达到融合阶段。达到这一阶段的人通常是最好的朋友、恋人或者父母和孩子。
第五阶段:盟约阶段
人际关系建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双方做出某种正式的承诺,比如宣布婚约或者结婚。在其他情况下盟约可能不像签署合约那样正式,但无论什么形式,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任何一方想脱离这种关系都比较困难。所以,这是双方对彼此关系有某种长期承诺时才采取的步骤。
人际关系可以建立在任何一个阶段上,是否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取决于关系的双方。只有双方都愿意时这种发展才有可能。由于大多数人只有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关系,因此我们愿意把大多数人的人际关系保持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人们建立友谊和正常的社交活动,而
第四和第五阶段要求我们有更多的承诺,通常把它们留在非常特殊的相互关系中。
另外一种有益的观点是,在建立一个新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不应该过快地超越第一和第二阶段。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每一方对来自对方的反馈保持敏感是很重要的。由于第三阶段首次出现自我袒露,因此,在第二阶段向
第三阶段发展时特别敏感。如果一方坦白得太快太多,另一方可能感觉不舒服,以至于不愿意把相互关系推进到下一个阶段。
许多对人际关系的研究都认为,无论是配偶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共同基础是承诺和沟通。
2.沟通的风格模式
人们在沟通时的风格千差万别,我们在这里将描述个体沟通的五种基本风格以及每种风格的可能效果。
周哈利窗模型(Johari Window)是对沟通风格进行评估与分类时最常用的模型,它将人在交流时的心理,根据对信息的“暴露”和“反馈”分成四扇窗户,每一扇窗户都代表了一种与沟通有关的人格特征。“暴露”指的是个体在沟通中坦率公开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信息的程度;“反馈”指的是个体成功地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的程度,据此在图4—2中划分出四个“窗口”。
开放区包含了自己和别人都知道的信息,如个人的身高、肤色、婚姻等。对这部分信息沟通顺畅,无障碍。个体也可以较好地与他人分享这些信息。隐藏区的信息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信息。人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些信息,是自我防卫的心理。盲区是指对方知道但自己却不知道的信息,这种状况是由于别人没有告诉你或由于自己拒绝接受所造成的。未知区包括了那些自己和对方都不知道的信息。这是一种双盲式,一般情况下,沟通无法进行。
根据周哈利窗,要想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就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增加自我暴露的程度,缩小隐藏区,扩大开放区,让对方了解自己更多些,诚实坦率地与对方分享信息;有研究表明,自我揭示也促使对方更为友善。另一方面,提高他人对自己的反馈程度,缩小盲区,扩大开放区。依据这种分析,可以把个体的沟通风格划分成四种类型。自我克制型:这种人既不暴露也不反馈,他们居于双盲式的位置,自己不扩大信息的领域,也不希望对方扩大。他们表现出焦虑与敌意,对他人不理睬,很冷漠。有这种风格的管理者表现出独裁者的个性,其领导下的群体,人际交往低效,个体缺乏创造性。
自我保护型:这种类型的人在给他人反馈方面偏高,但在对他人暴露方面偏低。他们喜欢探究他人,进行反馈是用以防卫自己。有这种风格的管理者只使用反馈,而没有自我暴露,是假面式的沟通。由于不能打开自己的心灵将意图和情感告诉大家,下属或许会不相信他们。
自我暴露型:这种类型的人多有暴露而少有反馈,认为自己的观点有价值,而他人的观点一无是处。此种风格的管理者兴趣不在交流,而在于自己说个没完。因此,他的下属就常常是敌意的、不安或愤怒的,他们知道自己的领导根本不关心下属,而只是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威信。
自我实现型:这种类型的人平衡地使用暴露和反馈的方法,达到最有效的人际沟通。他们提供有关自己的适量的信息,寻求反馈,以建设性的和非防御性的态度提供反馈。这种风格的管理者会自由地暴露自己的信息并收集他人的反馈,这种行为越多,沟通的开放区就越大,交流也就越有效。
由此可见,沟通风格与人的个性有关。健康的个性,是我们通过真实的或者诚实的方式来表现的。个性不太健康、经常受到折磨或长期处于绝境中的人,常是一些说谎话的人。他们言不由衷,他们暴露自己的目的伪装多于真实。由于长期说谎,言行只是为了装门面,结果就与真实的本性脱离了。
此外,决定沟通风格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沟通环境。个体在组织中的自我表达往往由于组织中的级别而变得复杂。比如某一级别的个体对于另一级别的个体拥有正式的权力(加薪、提级或降级、解雇),就算后者能够并且愿意做出充分的自我表达,可是那个拥有权力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值得信任,不至于利用所表达的信息来处分、威胁或者压制他呢?自我实现型是人们所期望的,也是乐于发展和使用的。但是由于环境因素,也促使人们使用其他风格。一个关键的环境因素就是对方在沟通中采用的方法,比如上级不值得下级信任时,下级就不会暴露或表达自己;上司对下属的反馈置之不理时,那么下属就不愿意给他反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