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学翻译何以后继乏人

2012-11-06 09:59:05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教师频道编辑为参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搜集整理了:2013年文学翻译何以后继乏人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将于本月在深圳举行颁奖仪式,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奖项原设有5个获奖名额,但在参评的30部文学译作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票的只有田德望翻译的《神曲》和黄燎宇翻译的《雷曼先生》,评委会最终只能放弃其他三个名额。“外国文学翻译水平不佳,翻译人才日渐匮乏。”是部分评委在评奖之后的感叹。

·老一代翻译家搁笔,年轻译者难以胜任

“现在要找好的翻译真难。”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辑室主任刘开华说,就人民文学出版社而言,一个外文编辑室一年大概出版五六十种书,对应就要找五六十个译者,但是,找人的过程很困难。

冯至、施咸荣、萧乾、董乐山、冯亦代等著名翻译家相继去世,而还在世的老一代法一家因为体力、眼力等身体条件的限制,现在也大多无法从事翻译工作。刘开华说,现在的一主要依靠两支队伍,一是六七十岁的李文俊、徐成时等一些老翻译家,这支队伍的人数不仅日渐减少,而且当有急活儿时,通常不蒙求助于这个群体;还有一支队伍就是30岁到40岁的中青年译者。这些人中随不乏翻译速度快,外语水平高之人,但他们的中文功底却明显不能和老一代翻译家相比,错译、漏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翻译界的人才断代正在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在质量上陷入艰难境地。

·专业教育偏外语学习,忽视中文功底锤炼

从某外语学院毕业后救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工作的一位年轻编辑说:“我自己是学外语出身的,实话说,外语水平还可以,但是中文功底比较差。上学时,外国语言文学史是必修课,占16个学分,而中国文学史则是选修课,大约要少四五个学分。中文的学习并不被学生们视为重点。“

“翻译要求达到的三个境界是新、达、雅。但是现在能达到前两个条件的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没有看到哪个青年译者能达到大师那样雅的水平和境界”。一位出版社的资深外文编辑谈起作责编的种种感受时说,很多译者翻译完的作品,拿来一看,很流畅也很通顺,可是一对照原文就发现,原文中只说了一句话,译作中却写出三四句甚至一小段。还有些作品,完全遵照原文直译,读起来就觉得很拗口、别扭。

著名翻译家,曾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等作品的屠岸先生说:“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深刻掌握两种语言的精髓,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掌握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因为好的文学翻译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翻译对象中,体会原作者的创作情绪,最终用母语再表现出来,这要求译者必须打下身后的中文基本功底,领悟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使之融入血液中才行。”

要让母语的精髓融入血液,显然不能等到大学才开始抓中文教育。传记作家李辉认为,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并非翻译界孤立的现象,而是有缺陷的教育制度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没有整个教育制度对母语的重视,就无法培养年轻一代乃至整个社会对母语的热爱。长此以往,翻译人才的日趋萎缩,文学翻译的今非昔比,就会使必然的结果。李辉说:“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片面强调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底部。曾有报道,有的小学语文课,开始尝试用英语教学,英语是学会了,但唐诗宋词的意境呢?大学毕业后,人们仍无法摆脱外语考试的戏弄,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也不管你的专业是否需要,职称评定仍把外语成绩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真所谓:全民都为外语忙,唯有母语全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