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职业资格考试频道为考生朋友搜集整理2012年最新教师资格考试试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1879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B [解析]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3.C [解析]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B [解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5.B [解析]人从亮处进到暗处,起初看不清物体,经过一段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恢复了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进到强光下,起初感到耀眼光亮,不能视物,须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称为明适应。 6.C[解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又可分为:编码、储存和提取。
7.A[解析]人类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5或9个组块,即7±2个组块。
8.B[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题干中的“地面都湿了,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是借助知识经验对客观现实进行的间接认识,属于思维的间接性。
9.B [解析]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
10.B[解析]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11.C[解析]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要求所有人得到必要的教育,应依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
12.B[解析]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13.C[解析]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学生因喜欢该教师进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是一种典型的晕轮效应。
14.D[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题中所述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
15.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的第4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在具体运算阶段之后,从大约12岁开始,持续到成 年时期。表现为获得抽象思维能力和从可得到的信息得出结论。
二、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的某种影响。
2.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创设一个培养学生学习风格和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教学环境,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教学环境;教学以自我认识的概念而不是以教材的概念为基础,教师扮演促进者的角色。
3.应激:是指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偶发性和紧张性的特点。
4.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