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
1.答: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1分)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1分)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1分)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1分)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1分)
2.答:(1)问题的特征。(2分)
(2)已有的知识经验。(2分)
(3)定势与功能固着。(1分)
3.答: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2分)
第二,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能感就会提高。(1分)
第三,言语暗示。他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效果是不巩固的。(1分)
第四,情绪唤醒。班杜拉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1分)
4.答:(1)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3分)
(2)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2分)
五、论述题
1.答: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1分)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2分)
(2)教师(1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2分)
(3)教学内容(1分)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2分)
(4)教学媒体(1分)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5)教学环境(1分)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2分)
2.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2分)
(1)有效的说服(1分)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1分)
(2)树立良好的榜样(1分)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分)
(3)利用群体约定(1分)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2分)
(4)价值辨析(1分)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1分)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1分)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1分)(举例说明酌情给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