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及答案(2)

2012-04-06 17:44:39 字体放大:  

201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2.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

A.陈述式

B.列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6.(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7.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 )的提出。

A.教育价值

B.教育规律

C.教育问题

D.教育现象

8.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9.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10.“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11.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重视实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2.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3.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学校

D.实科教育

14.“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15.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NextPage]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 )。

A.新授课

B.巩固课

C.技能课

D.检查课

E.练习课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E.教育性质

3.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 )。

A.认识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理想成分E.制度成分

4.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 )。

A.生理活动

B.精神活动

C.心理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E.思维活动

5.锻炼法的方式有( )。

A.练习

B.制度

C.委托任务

D.组织活动

E.托物言志

6.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与近代的( )。

A.前学校

B.前社会教育机构

C.学校

D.社会教育机构

E.高等学校

7.“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孟子

D.荀子

E.洛克

8.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9.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与兴起,从历史背景看,主要与( )有关。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B.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C.近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D.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E.国家主义思潮

10.依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技能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E.研究型课程 [NextPage]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技术职业。( )

2.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

3.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

4.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承受者,又是联系各教育渠道的“纽带”和“桥梁”。( )

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就是教学规律。( )

6.学校教育是万能的。( )

7.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都要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 )

8.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 )

9.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不是内在统一的,它们之间不能整合。( )

10.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

11.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教育内容为中介的“教”与“学”活动所借助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 )

12.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不平衡性的特征进行。( )

13.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

14.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

15.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目录和习题。( )

四、情境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一)

初一年级学生李某因迟到不敢进教室,而在教学楼后随意闲逛,恰好被班主任孙老师发现。问清情况后孙老师非常生气,罚李某在操场跑了10圈,并让他在教室外站了两节课。

1.孙老师的做法对吗?( )[单选题]

A.对

B.不对

2.孙老师的做法违反了《教师法》中的哪一条法规?( )[单选题]

A.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B.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C.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D.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二)

某小学语文教师李某,一次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何某未完成作业,李老师气愤地要求何某抄写课文十遍,到第三天该生还是未完成,李老师便大发雷霆,当众宣布让该生抄写课文一百遍作为处罚。

1.李老师的做法对吗?( )[单选题]

A.对

B.不对

2.李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妥?( )[不定项选择题]

A.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B.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

C.事先没有充分调查学生未完成作业的原因

D.违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关于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NextPage]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教育无目的论、社会本位论(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神学本位论(一些教育思想家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题中观点属于个人本位论。

2.D【解析】关键期不同于其他时期,反映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A【解析】略。

4.D【解析】略。

5.A【解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6.B【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7.C【解析】略。

8.D【解析】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阶级偏见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障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9.A【解析】题干为教育的定义。

10.C【解析】略。

11.B【解析】斯宾塞著有《教育论》,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其次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价值次第下降。在教学方法方面,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12.C【解析】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13.C【解析】在欧洲,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统治阶级有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两个阶层。为他们服务的教育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还具有浓厚的宗教性。

14.B【解析】坚持因材施教既是适应学生心理、身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又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客观情况。

15.D【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牛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练习课是以教学方法为依据划分的。

2.ABCD【解析】教育性质是教育目的反映的内容,它不能制约教育目的。

3.ABCD【解析】制度成分属组织文化的内容。

4.AC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的内容活动组成。

5.ABCD【解析】托物言志是陶冶法的方式。

6.ABCD【解析】高等学校是近代才出现的一种学校教育类型,所以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前四者。

7.BDE【解析】弗洛伊德和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8.ABCE【解析】不聘与题于不符。

9.ABD【解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启蒙思想运动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

10.ABE【解析】技能型课程和知识型课程是按课程功能划分的。[NextPage]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3.√【解析】略。

4.√【解析】略。

5.×【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规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但是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它,却不能制定教学规律,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6.×【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环境、人的个体因素等,它们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其中,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它无法取代其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

7.√【解析】略。

8.√【解析】略。

9.×【解析】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是内在统一的。

10.×【解析】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11.√【解析】略。

12.×【解析】机体某一部分的机能受损或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因此,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互补性的特征进行。

13.√【解析】略。

14.√【解析】略。

15.×【解析】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课文。

四、情境分析题

(一)1.B

2.A

(二)1.B

2.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