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1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2011-05-16 10:53:20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第二章课后习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什么是心理发展和基本特征?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

认知发展特点:

1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

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社会性发展特点: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比小学生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易走向极端。%考*试大%4、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3、皮亚杰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2、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客体守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万物有灵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理解原则和规则,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

3、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教育意义: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考*试大%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维果斯基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一种叫支架式教学。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此外,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