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考试频道小编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2013年教师资格经验心得:慎施三种管理缓解教师压力”,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请看正文:
有报道说,中小学教师日平均工作9.67小时,教师与其他职工相比每天少休息1小时,少娱乐0.5小时。中小学教师的不良心理发生率高达50%,教师普遍存在烦躁、厌倦、抑郁、焦虑、对抗等不良情绪。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校管理者盲目推行一些不妥当的管理制度,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加剧了教师心理状态的不良变化。以下列举三种不良的管理方式,略抒己见,期望引起管理者的注意。
一、推行“末位淘汰制”,弄得人人自危
所谓末位淘汰制,简单的理解就是按照将任课老师所教学生考试成绩高低排队比较,最后确定末尾者,予以淘汰。淘汰出局的教师要么被调往其他单位,要么被安排停职进修。说白了,末位淘汰制的矛头直指那些业务能力较弱的教师。这种简单的做法不但给被淘汰的教师造成心灵上的创伤,而且加剧了其他教师的紧张情绪,弄得人人自危。
末位淘汰制原意是通过对因为怠慢工作而业绩落后的教师进行惩处,形成人人争先的局面,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促进整体工作提高质量。但是,目前教育界对此说法不一,这方面的理论探索还不成熟,因而管理者难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当然,我们应当肯定末位淘汰制有其积极的一面,应当是教师业绩考评体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键在于管理者如何选择它的价值取向,如何科学操作以降低它的负面效应。那种把人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管理者要换一个位置考虑一下,假如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你也如法炮制,你是否有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呢?
推行末位淘汰制,首先要根据教师的教龄、职称、专业与岗位等因素,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师业绩评价体系。第二,要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考评方法,尽可能公平、公正、客观地反应教师的工作业绩,争取绝大多教师对考评结果的认可。第三,在考评结果的处理上,特别在对待业绩末尾的教师,要坚持“区别情况,提高为先,帮助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做到合理合法,使人心悦诚服。当然,个别实在难以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应当淘汰的必须淘汰,可以安排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工作。
二、实施“密集战术”,教师不堪重负
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各项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螺旋式缓慢攀升的过程,最忌讳的是集中突击,揠苗助长。
有的管理者基于在短时间内提高质量的想法,通常实施加重师生负担的“密集战术”,以图“高投入高回报”,到头来欲速则不达。师生始终忙于工作学习,毫无乐趣可言。
有的管理者凡是想到的事情都想做到。安排工作,不分轻重缓急,不顾教师的承载能力。考试吧任务铺天盖地,节奏紧锣密鼓,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如此一来,教师坠入了疲于应付,忙于突击的事务当中,教学投入的精力显著减少。
管理者要善于处理学校各项工作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设身处地地为教师考虑。要加强时间管理,讲求工作效率,遵守弹性原则和时间节律,保障教师身心健康,使教师以饱满精神投入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三、实行“严格监控”,限制教师自由
在中小学,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修培训和日常言行提出了一些额外要求,限制教师的自由,教师难以心情舒畅地放手工作。、
一是刻板的纪律管理。因为个别教师迟到早退,“实行签到(签退)制度”。教师上下班“排队”签到签退。不知道管理者想让教师记住签名,还是操心工作。盲目拔高工作标准,人为制造紧张气氛。有的学校实施“推门听课”等随机检查措施,强化不确定性监督,弄得教师提心吊胆。
二是高压的任务管理。有的校长以行使监控、命令等权利为主要手段推动工作。他们坚持自己的思想、意见和主张,强迫教师服从。工作失误时,发脾气训斥,委过与人;遇到矛盾冲突时,压制不同意见,时时处处突出“自我中心”。他们很少考虑教师的感受。教师只能被动适应,敢怒而不敢言。
教师都是经过专业教育,有一定修养的知识分子。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的需要表现在重视实现自我价值,重视精神追求同时渴望较好的物质待遇等方面。学校管理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和信任教师,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总之,学校管理者应经常反省自己的管理行为,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抛弃一切不科学的管理方法。要依法治校,保护教师合法权益,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缓解教师压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留出空间,为教师发挥创造力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