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重点: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2013-10-10 09:59:57 字体放大: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由于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威廉希尔app 整理了“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重点: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教育学考试辅导资料助您顺利通过考试。

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在教育史上,提出直观性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它给中世纪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使书本知识与其反映的事物联系起来。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小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并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认识特点,促进学生的认识过程。

直观性教学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它可以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动态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与分析事物的方法和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可分三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三是多媒体教学,它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课件、软件进行直观的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景。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做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通俗的比喻,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语言直观的特点是不受实物或模象直观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和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把学生这些有关经验按教学需要重新组织起来,以建构他们头脑中新的表象。由于高年级学生知识与经验较多,故语言直观运用较多。但是,语言直观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学生对所学对象毫无相关的经验或找不出他们已有的相关经验,企图用语言描述来代替直观是徒劳的。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固然很重要,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

启发性原则注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故这个原则也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着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后来,《礼记·学记》又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不是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而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启发,他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意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教学上很出名,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倡导的“发现法”或“探究学习”,都传承与弘扬了启发教学的思想。所有这些,都表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的作用。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动机、决心、愿望、理想以及学好功课与本领的责任感等,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常有这种情况,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深入不下去。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困境,这就有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想一下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真正地锻炼与提高。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也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善于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领悟人生的价值。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问必有疑,疑的过程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也是求解的过程,这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并在回答问题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宽阔、和谐、民主、平等、坦率、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他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形象地把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知识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货车,边拉车、边丢货,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车。广大教师更是认识到巩固的重要。

巩固性原则是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短时期内集中地学习大量未经自己亲身感受的间接知识与经验,又不能立刻地、全部地运用于实践,遗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是教学有效性的表现。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知识。有的人把知识巩固和呆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是非常错误的。他们不懂得,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储存与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就不能积聚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牢记基本概念与原理。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教师首先要在传授时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做机械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再造与创造能力。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及时进行,不要为考试而复习;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灵活运用提问、讲授、作业、看幻灯片、电视、电影片、进行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养成默而识之的习惯。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复习是通过反复学习、领悟已学知识来防止遗忘和进行巩固的。它是巩固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以及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这种方法与复习相比较来看,是一种更为积极地巩固。它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礼记·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

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另外,乌申斯基、布鲁纳等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这个原则在西方常称系统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的必要,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还由于学生的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成体系的有用知识,而不是零散杂乱的无用知识;才能发展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粗浅、浮躁、杂乱的认识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纳或教学活动计划,以组织、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教学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注意重点,就是注意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做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议论、讨论,进行作业的讲评,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难点是针对学生感到困难而言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突破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采取措施:如果学生缺感性知识要加强直观;学生基础差要为他另做辅导或补课;原理或技能本身过于复杂的,则要分解难点,各个突破,如分成几个层次、部分或步骤,一步一步掌握,化难为易;难点过于集中,教学时可以适当分散。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无数实践证明,教学不可“躐等”、“跃进”。如果不顾学生认识的循序性,一味搞突击、求速成、跳跃前进,那必定是“欲速则不达”,以学生接受不了而失败告终。如果采用循序渐进教学,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就会加快,效率就会提高。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艺术。为了使学生掌握系统而精确的学科知识,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确定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写好讲授纲要,以便系统而有效地进行教学。但课堂情况复杂,充满变数,若教师不顾实际情况的变化,死死抱住既定教案不放,机械死硬执行,则必将使课堂教学陷于被动、沉闷、低效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与灵活性、多变性机智地结合起来。既掌握全班学生的情趣、欲求与动向,又始终注意知识的系统,并突出重点,着力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方面更具多样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并阐明的“多元智能理论”,区分了8种智能,对认识儿童的天赋甚有帮助,也有力地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其实、许多科学天才、体育明星等有特殊禀赋和才能的人,早在少年儿童时期便已开始显露,这是因材施教的依据与基础。每个教师有责任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专门人才。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美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发展的特点,包括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如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敢于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做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区别对待,采取一些特殊措施。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往往大家齐步走而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局限。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强,都要求学校教学应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故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或分组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与品行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进行认识或学习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知与行关系的研究,不过他们所讲的知行侧重在道德修养方面。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他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而且能够)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毛泽东多次强调学以致用,尖锐地批评那些教条主义者是“古董鉴赏家”。这对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学生学得的知识大多为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故教学更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解决好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学以致用。

更多关于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重点: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的信息请关注教师资格 >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