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指导: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2012-09-10 17:14:48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教师频道编辑为参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搜集整理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指导: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三章 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主要的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简述: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答(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只是人在发展方面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一个天赋智力比较好的儿童未必在将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主要的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受的教育和本人努力程度如何来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相关度不高,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没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实践活动,这种可能性就不会转化为现实。

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案例:两个孩子一个经过训练有运动天赋,另一个没经过训练,运动能力一般)。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环境是人发

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人获得一切都源于环境。

德国大公国王子的例子,说明: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

例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则赤,近黑则黑,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以上说的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用,不同的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不相同,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

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婴儿由从小就受到特殊训练就一定能成为美术家,商人。以上观点是错误的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十分大,但环境也是由人创造的。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

(1)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的方向性

(2)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3)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决不能理解为决定作用。例如:“教育万能论”“教育决定论”这种观点是错误,因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发挥是有条件的。首先教育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其次,教育活动要符合个人发展需要。再次,教育要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最后,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是动力或是动因。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引导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呢?第一,教育者应该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供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第二,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影响人发展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这四方面没有最重要而是分阶段的)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

简答:怎样理解和认识人生阶段的划分

首先,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是多样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这下的联系。其次,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后,参阅已有的关于人生阶段 各种观点,认为人生的分期为: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青春后期(17、18-25、30岁);成年期(25、30-55、60岁);老年期(55、60-死亡);

简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答:(1)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案例分析题:教师用某种方式教育学生用以下3条分析。

(1)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2)个别差异,是指相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他们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3)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这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迅速切实的提高。

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发展阶段。

简答: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少年期自11、12岁起至14、15岁,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因此,常把少年期称为过渡期,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断乳期”。在发育方面,男、女在起始时间和持续期限上有区别,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少年期性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变化。

在感知方面,少年期学生各种感觉的发展已完善,感受性水平已达到成人水平。

少年期是开始掌握观念、原则和思维概括性加速发展的时期。

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答:发展相对平稳的青年期,青年初期(15,16,17,18岁)的学生。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身体发育达到基本成熟时期。在感知觉方面,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稳定性。在思维方面,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在情感方面,情感丰富、强烈,富有激情,但是有两极性。

如何看待青年初期由于生理比较成熟就不需要进行人生观教育?

答:由于这一时间的青年世界观是处于形成时期,所以还不成熟,不稳定,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还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水平。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指导和帮助青年初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