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学生写完初稿以后,教师不能包办修改,也不能包办评价,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评自改呢?笔者认为,在教师认真准备的前提下,可按“简要总评——逐条引评——综合评价——自己修改——互改交流”这几个环节进行。
教师课前准备:
(1)印发和抄写“作文目标”。“作文目标”是在“作前指导”时,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作文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修改等一般顺序及要求,分析本次具体习作要求所列出的表格式要求,如义务教育小语九册《基础训练5》作文一的“作文目标”(见后面的附表)。“作前指导”时可让学生抄写在作文本上,也可以印发给学生,让其贴在作文前面;以备自评或老师评时参考利用;教师还要放大抄写一份或制成投影片,以备范评时使用。
(2)浏览学生作文,确定评改重点。将学生的作文初稿浏览一遍或浏览一部分,了解作文初稿情况,根据训练重点和普遍问题确定重点指导评改的方面。
(3)设计“病例文”和正、反例段。根据评改重点,设计一、两篇存在问题的作文——“病例文”,设计一些优秀的或存在问题的片断,以备指导评改时使用。
一、简要总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全班作文的简要总评和提示,使学生明确评改重点,集中注意力,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改。
步骤和方法如下:(1)出示“作文目标”,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作文要求,使学生迅速进入作文情境。(2)教师简要评价学生作文初稿情况,指出“作文目标”中的哪些条做得好,哪些条有问题。例如义务教育小语九册《基础训练5》作文一,学生习作中易出现问题的方面是“中心”、“条理”、“动、静态”及“抓特点”等。因此,这一步就要提醒学生:他们的作文可能在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这些方面,下面的评改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逐条引评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各方面的要求,发现自己作文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学会评改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这一环节的步骤和方法如下:依据“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对重点条目(“简要总评”时指出存在问题的条目)逐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一条条评价自己的作文。这个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一条一条地评。让学生一下子就找出自己作文各方面的问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去评价自己的作文,将问题各个击破。例如评价“条理”是否清楚时,就暂不牵扯其他方面的问题,等评价完了“条理”后,再评价其他方面。(2)要依据“作文目标”的顺序评。“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基本反映了作文的程序,也是评改作文应遵循的顺序。依据“作文目标”顺序评改,既可使评改少走弯路,又可避免不知从何处下手顾此失彼等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评改方法,形成评改能力。例如,对前例作文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应按“中心→条理→动、静态→抓特点”这样的顺序去评改。(3)评价每一方面时,都应遵循从“评他”到“评己”,从模仿到独创等规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让学生回顾这一方面的要求。②列举正、反例子(包括“病例文”),让学生比较评价,并对反面例子(包括“病例文”)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确怎样符合要求、怎样不符合要求和怎样修改。对“病例文”的评价,可在出示的大“作文目标”本条后面打上相应的符号(如符合本条要求打“√”,不符合本条要求打“×”等),以防“综合评价”时忘记对本条的评价。③教师指出学生本次习作中这一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醒学生“对号入座”,检查自己的作文,让学生说一说这方面做得怎样,并提醒学生也在自己的“作文目标”本条后面打上相应符号。例如评价“动、静态”描写这一方面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引导学生回顾读写例话《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静态和动态。②回顾课文《鸟的天堂》《草原》《镜泊湖奇观》中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内容;出示一些学生习作中静态、动态描写成功或不成功的片断及“病例文”,让学生比较分析并讨论修改。③教师概括指出学生本次习作中没注意静、动态描写的各种表现,提醒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说一说是否注意了静、动态描写,并作上记号。这样,学生就真正知道自己的作文在这一方面做得怎样;如果有问题,也就知道怎样修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