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一章(2)

2011-05-25 11:03:59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整理了2011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一章(2)供大家参考。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的社会现象一样,也经历了从简单 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逐步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古代教育

(一)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古代中国

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古籍中有关夏 代学校的记载有:“夏后氏之学在上庠”,“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等等,

可见传说中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Q《孟子》一书对此做了解释,并说明当 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宗旨: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 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 也”。②西周以后有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形式,并且“学在官府”,建立了典型的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这一官学体系主要实施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其主 要内容有: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 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箭技术的训练;四是御,驾御战车的训练, 射和御偏重武士所应具备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 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计算练习。因此,六艺教育是主张文武兼备、知能兼求的教育。 西周时期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 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国学”以培养“建国君民”的人才为主要任务,有“三 德”、“六行”、“六艺”、“大仪”等内容。“乡学”以实现社会教化和培养地方贵族子 弟为主要任务,有“六艺”、“七教”、“八政”等内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 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 40多年,弟子三千。稷下学宫的创设,促进了诸子学派的形成、分化、争鸣和交 融。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百家 争鸣盛况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 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虽然在以什么 为统治思想方面有过变化,比如黄老之学和佛老之学都曾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道统, 但文化思想定于一尊的思维模式基本没有改变过。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 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 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 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 书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考 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 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读书人的创造性也遭到扼制。 一直到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 令废科举开学堂,兴办现代学校。

2.古代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的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 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 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

①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

②《孟子•滕文公上》

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 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 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 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较 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 府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