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既是规范性的学科,也是解释性的学科,其意义在于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 形成专门的教育认识活动,帮助人们深化对教育的认识,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影 响人们的教育观念,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并为教 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学好教育学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教育学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生产和 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教育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积累的结果。教育学与 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有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说它漫长,是因为早在几千年前 我们的先哲就有对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述和精辟见解;说它短暂,是因为作为一门规 范学科,它只有不到两百年的历史。
一、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的萌芽是指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之后,伴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 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关注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并 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著作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形成了一些教育思想, 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但还未形成独立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 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 对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提出“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 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 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 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 传统,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教学纲领,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 春秋。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但更强调“学 而知之”,强调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①孔子要求在 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 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由于政 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墨家以“兼爱”和 “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 习。墨家认为,获得知识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 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道家创于春秋末期的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 “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注意。其实,道家学说对于教育也 有重大的启示,如它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 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 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集我国先秦时斯教育 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重大遗产。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 重要性以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 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 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 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 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应对 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要提供现 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这 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