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小学教育学辅导资料7

2011-05-23 14:34:44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2011小学教育学辅导资料

10、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11、什么是课程?简述其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综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其内涵包括:(1)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12、简述课程理论发展情况。

(一)课程理论的萌芽。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学校斯宾塞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美国学者博比特对系统课程理论的 诞生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18年他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从而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奠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可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提倡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来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并以次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泰勒对课程理论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构架。(三)现代课程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人类文化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课程的设置原则是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论专家施瓦布等。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具体又分三个流派,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刚在显示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得和巴西弗莱雷等。

13、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觉的条件。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金恩格、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要素,因而这类要素也较素材性课程资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等。

14、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课内外的更有针对性的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15、谈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光里,怎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6、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他包括哪几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制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制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内容。

17、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8、试述我国小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应坚持的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注意课程的衔接性;保持课程的适时性(2)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达到的教育目标。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2018威廉希尔决赛赔率 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 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规定各学科的基本要求、各种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还设置了“地方课程安排”为适应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同情况,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教学科目,调整时间。

19 试分析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得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