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学教育学辅导资料8

2011-05-23 14:33:49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2011年小学教育学辅导资料:

第六章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另外,教学除了是智育的实施途径外,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担负着传递人类认识成果,推动社会 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什么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渗析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观点:公元前6世纪,孔子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关于思想。(2)思孟学派进一步 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3)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横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4)夸美纽斯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先去运用他们的感觉,然后去记忆,然后去运用理解.最后才去运用判断(5)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提出了“四阶段说”。他的学生席勒提出了。“五簖殷说阶段”。(6)杜威的“五段教学法”。

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对于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中特殊的认知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为:(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活动包括两中基本类型,即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但这两种活动却有着不同的性质。教师的活动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知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知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但有不同与人类一般的认知过程,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和交往性。

7、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的提高义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③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①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手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 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8、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2)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9、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与使用要求是什么?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印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了、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在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民主。(3)巩固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机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有浅入深,有易到难,有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血衣只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机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0、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1、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 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