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考试教育学辅导资料11

2011-05-23 14:07:06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2011教师考试教育学辅导资料11

15、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以及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理解和大体掌握。(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来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3)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当给予重视。教师不是简单重复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对其作说明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领会。(4)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上及时得到反映,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5)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6、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1)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要素,因而这类要素也叫素材性课程资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17、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18、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19、什么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对指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20、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各自的步骤有哪些?

(一)目标评价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的。(三)CIPP评价模式。(1)背景评价;(2)输入评价(3)过程评价(4)成果评价。(四)CSE评价模式。(1)需要评定;(2)方案计划;(3)形成性评价;(4)总结性评价。

2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因而是带着经验走进教室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理解而教;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军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2)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九种,因此,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的,每一种智能都有相适应的职业。因而,最好的教育是最适合学生的潜能、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并能使学生获得最好发展和理想职业的教育。

2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度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2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4)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6)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成功。

2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普及必是指义务教育的课程要面向每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确保每个学生能达到国家的基本质量要求;基础性是指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不能任意被扩大、拔高,应体现国家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发展性是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全面和持续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各种必备的能力(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均衡的发展。综合性是指加强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密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选择性是指学校课程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整体”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联合和交互渗透,使各门课程在得以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整合起来,产生合力,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而又和谐地发展。“一贯”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3)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在于: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2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括哪些几部分?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非指定性内容由各地区和学校确定。

26、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1)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2)学习领域下设科目。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12-13个科目。(3)模块是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