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考试教育学辅导资料12
第七章
1、(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2、《学记》中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逊”、“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3、夸美纽斯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4、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地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儒家思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3)古罗马的昆休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4)夸美纽斯提出“运用感觉——运用记忆——运用理解——运用判断”的学习过程理论;(5)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阶段说”;(6)他的学生席勒提出著名的五段教学法;(7)杜威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活动包括两种基本的类型,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区分两类活动的标准是活动的主体作用于活动的客体有没有引起客体的变化。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间接性和简捷性。(2)交往性和实践性;(3)教育性和发展性;(4)引导性和指导性。
7、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以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基本规律是:(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两者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知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集中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训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前提条件。(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质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知识,都需要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能动的认知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8、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有典型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们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无关紧要。实质教育论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们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
10、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11、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