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山东中学教育学课后习题:第四章

2011-05-18 14:47:03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采集整理了2011山东中学教育学课后习题供大家学习。

2011年山东中学教育学课后习题:第四章 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政策、学术)。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个体本位论。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德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的辩证统一。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①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②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即“四有、两爱、两精神”: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施求实、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⑥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8、我国2018威廉希尔决赛赔率 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9、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0、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1、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2、素质教育(或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第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第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第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第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第五,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第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第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13、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3)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4)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5)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6)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7)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8)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9)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