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典型的比如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上为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