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app 教师资格频道编辑为考生搜集整理了“物理说课稿模板”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教材分析(“教什么”)
1.说教材。
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即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宏观分析一:本章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是否重点、几个重要概念和规律、前后联系及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情况)。
②宏观分析二:本章的特点(如综合性强、与实际结合紧密…………)
③微观分析一:本节在本章或物理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④微观分析二: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⑤其它分析:本节的课时安排、如何进行重组、改造、整合。
例如:这一章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高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新课标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2.说目标
说教学目标(①目标的分类及教师的深层考虑;②每一类教学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③分类目标的具体知识点、情感教育点和能力训练点。)。即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的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学生分析
3.说教法(“怎么教”)
①要说清总体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及理论依据;②要说清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与学生间的差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法;③要说清在某些教学内容与环节中,准备采用何种具有实效的方法;④要说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哪些不同的教法;⑤要说清准备采用哪些教学辅助手段及使用的目的。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
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
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