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北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第四章)

2010-10-29 09:44:43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选择题:

1.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2.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教育目的。

3.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4.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

5.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6. 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家是陈鹤琴。

7. 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8.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9. 江泽民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0.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2.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生产的变化结果是教学目标。

1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包括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15.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层次,在教育目标中最低层次是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中间层次。

1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制定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

17. 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具体体现在1.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程度,2. 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变化,3. 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4. 要符合教育者的发展理想。

18.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指的是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

19.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式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0.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 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21.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填空题:

1.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2.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的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6.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7.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8.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9.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0.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与习惯的教育。

11. 马克思认为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简答题:

1.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 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简述素质教育的含义。

答: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含义: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论述题:

1. 试论“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德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世,智育注重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体育关注改善人的身体素质,美育则提升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则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作精神和技术的准备。这五个方面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功能,谁也不能取代谁。因此,我们应坚持“五育”并举的精神,防止教育的片面性。2. “五育”之间互相联系。“五育”虽然相对独立,但并非互不相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再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得人才。3. “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应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的问题,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没有科学知识,人的品行、美感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就难以有效进行。总之,在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2. 论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和新课程的关系。

答:1.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在层次上是不同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层次,素质教育相对全面发展教育而言是隶属层,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经阶段。素质教育必须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来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的话,那么新课程改革则是行动、是方法,它会更加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3. 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素质教育呼唤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