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
儿童观的变化和对幼儿的影响:
儿童观定义: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在欧洲古代和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认为儿童仅仅是父母的隶书品,他们是带着罪恶来到人世的,打骂、体罚儿童是那时教育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后,儿童观开始出现了大转折,18世纪法国卢梭确立的“自然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是一种革命。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第三节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概念]活动定义: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大致可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
幼儿的实践活动:
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二是人际交往活动。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
2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3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表现在: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儿童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点:“421综合症”、“自然生态剥夺”。
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
[概念]一是直接的“教”: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
适宜的有: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规定必要的行为规范、行动规则,讲解必要的社会生活常识等;教给幼儿必需的知识或概念,让幼儿能高效率地获得比较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如哺乳动物的概念、生活习性、加减法等;某些技能、技巧,需要教师用同种方法介绍给全体幼儿;传递必要的信息,如国家大事等。
优点是: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的循。
缺点是: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概念]二是间接的“教”: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幼儿的接受学习:在教师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时,[概念]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概念]发现学习:在教师间接“教”的时候,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影响幼儿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动性、好奇心、自信心、坚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