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3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等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差异,但是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的总体趋势上却具有一些共性的、本质的规律和特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儿童、青少年的习性,顺利地开展教育工作,就一定要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1.顺序性
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方面来看,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边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记忆也是由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义记忆阶段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向前发展的,因而人的认知包括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2.阶段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现代心理学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相邻两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两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3.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儿童身心的某些方面很早就发展起来,但有的儿童比较"晚熟",需要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这种差异性就表现为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此外,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单个个体不同方面发展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
4.不均衡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其一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比如智力的发展就表现出不均衡性,出生后的几年发展很快,随后发展减缓;其二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如心理方面的感知觉发展较早,然后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成熟就比较晚.
5.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视力方面的缺陷.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继续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即便是不太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藏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上内容是2013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的相关信息,更多考点请关注:教师资格 > 备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