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

2013-09-27 11:38:16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3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等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八次重大改革,历次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全面考察这八次课程改革,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今后的改革有所助益。

1.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2.1953 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l953年我国开始执行“一五” 计划,教育势必紧跟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动。l953年1月召开的大区文教委员会主任会议和6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两次会议确立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1953年12月,政务院颁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小学工作和学习应由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布置。”l954年4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明确指出:“为提高教学质量,中央教育部应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育的目的,进一步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为教师编辑一套教学指导用书,这是目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这两个文件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根据教学计划,教育部于l956年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于1956年基本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且“一五”计划提前完成,这一轮课程改革也于l957年初结束。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模仿苏联的痕迹仍很深;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3.1957—1963年的第三次课程改革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浪潮,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7—1958年的调整。在新方针指导下,教育部于1957年6月调整了l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于1958年3月颁发了l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对中学课程作了调整和变动,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及完成中学肩负的“双基”任务。第二阶段:课程改革大跃进。上一阶段的调整,随着l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发布而毁于一旦。指示指出:必须积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大革命很快进入高潮。从1958年到l960年,中小学校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行勤工俭学,兴起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群众运动,其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是:缩短学制、精简课程。第三阶段:1961—1963年的调整和反思。面对l958年教育大革命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危害,从l961年开始,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为指导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中小学课程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作了必要的调整;编写了第四套全国通用教材,供12年制学校选用,但因种种原因,修改后的教材没有在学校正式使用过。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出现了新的动向:重视学科与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4.1964—1976年的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1~1963年的调整和反思虽然基本扭转了课程编写和实施中的混乱局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地区反映教材内容深、分量重、教材难等。1964年初,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课程、教学方法都要改,3月又针对当时学生学习压力过重批示“课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l964年7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使1961年调整课程以来取得的一些成果付之东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5.1978—1984年的第五次课程改革

1977年教育战线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召开了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充分的酝酿,以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78年颁布新修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原则性说明。第二,为配合教学计划草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第三,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于1978年秋开始在全国使用。新教材吸取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改正了在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上的一些不适当的处理方法,注意到基础知识的选择、智力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缺点是“深、难、重”。

经过两年的课程领域内的改革,课程发展已趋于正常化,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的竞争与国内的主要需求都集中在人才上,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在l978—1980年间的具体实践中,发现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势必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1981年教育部根据邓小平同志“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根据新教学计划的要求,人教社立即组织编写了第六套教材。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六年制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计划,对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教学大纲也进行了重新修订,于1986年颁发了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

6.1985—1991年的第六次课程改革

经过第五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个别问题上,如普及义务教育、教育体制僵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l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六次课程改革的序幕。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配合义务教育法的实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之后进行了修改。

7.1992--2000年的第七次课程改革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首次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将课程表分为“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为两大类: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表中还留有空间让地方安排课程。与此同时,国家教委组织编订各学科教学大纲(初审稿),允许一些地区和单位按大纲初审稿编写教材,在教材试验的基础上,对大纲作修改,形成了24个学科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试用),于l992年颁布。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课程已从原有的中学课程体系中分离出去,而且原教学计划中高中的课程结构也不够合理,一些学科的要求偏高,国家教委于1990年颁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作为新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颁发前的过渡性教学计划。其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96年颁发了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期间,由人教社负责全新编写和修订的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也于1988年秋开始使用。这一时期的课改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有重要地位。

8.2001年至今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有别于应试教育的课程。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解决前七次课程改革遗留的课程问题,顺应世界课改的潮流,我国政府又开始了一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系统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原则,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2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到330个市、县。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人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已进入新课程。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 这场改革仍在继续,成败与否有待实践的检验。

以上内容是2013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的相关信息,更多考点请关注:教师资格 > 备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