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和类型
(一)课堂问题行为概述
1.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具体来讲,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概念不同.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通常有较多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而言的,其主体可能是后进生,也有可能是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另外,问题行为的消极程度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
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法,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划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两种.
外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容易被察觉,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主要包括攻击性行为、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对于这种问题行为,教师应迅速、果断地加以制止,并对行为主体进行批评,防止该行为在课堂上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不易被教师察觉的,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的行为.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学生个体的活动,尽管不会直接危害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包括注意力涣散行为,对课堂活动的回避行为,对课业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抗拒课堂的行为.存在内向性问题行为的学生为了避免引起他人的关心和注意,还常常表现出依顺和服从,使人觉得他不存在困难也无需外界的帮助.因此,这一类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和环境.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
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
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
四、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和环境.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五、预防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
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
以上内容是2013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堂纪律的相关信息,更多考点请关注:教师资格 > 备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