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汇总: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2013-02-26 17:13:54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考试频道小编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汇总: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请看正文: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如何评价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P85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该理论是是根据他用自己发明的“斯金纳箱”所做的经典实验所提出的。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加强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3、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最初是自发行为,后来这些行为得到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有目的的操作,有机体通过这些操作作用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4、斯金纳把条件发射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反应型条件发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的联结,反应由刺激引起;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强化的过程,重要的是操作后的强化。

5、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P76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包括两部分:(1)学习的实质(2)学习的规律

7、学习的实质:“强化—联结”学说,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8、学习的规律:(1)连续接近技术: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渐形成这种技术。(2)强化强化原理技术。强化的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9、强化类型与惩罚

反应概率刺激增强刺激消除

反应增加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负强化(消除不愉快刺激)

反应降低惩罚(呈现不愉快刺激)惩罚(消除愉快或强化刺激)

10、强化的安排:连续强化(及时强化)、间歇强化(延缓强化)

11、程序教学:指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知识项目序列和强化序列是程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JD程序教学的概念和原则★)

(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最先是直线式程序。

(2)程序教学遵循的原则:①小的步子②积极反应③及时反馈④低错误率⑤自定步调

(3)程序教学的依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原理。

(4)程序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机器来进行。教学机器优点: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常会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等而造成的恐惧、反感心理。②强化及时,反馈及时,不像传统教学中反馈和强化太少,耽搁时间长,降低了强化的效果。③最大限度地照顾了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④使教师能清楚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所在,以便有针对地进行教学。⑤机器可以记录学生的反应情况,为教师修改程序教材提供有效信息。

更多内容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