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笔记九

2012-11-05 16:12:08 字体放大: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在发展与教育这一对关系中,教育不可能改变发展的规律,教育所能做到的只是认识、肯定和利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来提高自身对发展的影响力。教育是出自于保障和加速儿童发展的善良本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人为干预过程。但是,教育加速儿童身心发展的善良本意能否转化为现实,还取决于教育本身的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关于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成熟优势论与学习优势论。事实上,成熟与学习都是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是两者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成熟决定着发展的可能性,而学习则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对于主体性这个概念,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有的学者则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

部分。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般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原则有: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平时多关心学生,要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也要与学生有更多的课外交流机会。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长处,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

(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的实质,是人对自身行为可能性的新发现、新尝试。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形成科学精神和恰当的生活态度。否定学生创造性的教育,会造成学生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僵化。

以上为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的“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笔记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