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章节解析:第二章

2012-11-05 14:21:21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教师资格频道编辑为考生搜集整理了“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章节解析:第二章”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识记: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领会:

1、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识记:

1、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2、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5、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 (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为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章节解析:第二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