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辅导:学科专业素质第二讲

2012-11-05 10:44:57 字体放大:  

四、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教学角色进行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角色也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教学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2、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

传统的教师教学角色定位,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会有很高要求,似乎教师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给教师背负了太多的“应该”,包揽了太多的“必须”,逼迫教师去扮演“超人”的角色。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要允许教师自身的无力与无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相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甚至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之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是信息源(途径)的提供者,即如何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而不是具体的信息的传输者,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

3、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本身要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克服“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但在教学中,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还是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不仅仅是平等者,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

4.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开发课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开发课程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在第一个层面上,教师开发课程体现为对既有的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教育情境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现象。教师对原有课程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服务于教师本人个人化的教学需求,体现出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原有的课程更适合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第二个层面上,教师开发课程体现为学校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出新的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在课程管理制度上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制度土壤。从本质上而言,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具体学校情境中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开发出来的课程。显然,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内在地蕴涵在校本课程的概念之中。校本课程为教师的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提供了现实的课程形态载体,使得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不再停留在观念的层面,进行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教师的课程实践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5.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研究并不是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专利,教师也要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实践不仅仅是执行专家学者的指令,教师在实践中也要体现自身的理论反思。教师的研究角色既有利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并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研究者这种新的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五、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关系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具有交互性特征。

1、教师要转变角色和行为,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学习方法、疑难问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适时的建议与指导,以体现教育的“引导”和“塑造”职责。再次,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物理时空与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把话语从其学科领域的积淀中解放出来,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引出一定的“话题”。

传统知识论认为的“知识可以超越历史与文化的界限而适用于任何情境”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情境”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3、教师要学会一些引导“对话•互动”的策略和技巧。

例如“头脑风暴法”,在对话、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缓判断,在一定的时间内要让尽可能多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风暴”刮过大脑一样,这样就能激活对话者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