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称为“教学反馈”、“理答”等,这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应,通常告诉学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结果如何,告诉他们学习的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给予评价,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继的学习行为。假如教师问:“核动力发电的缺点有哪些?”学生回答说:“有可能在发生事故时出现核辐射中毒。”教师可以作出以下九种反应。
a.不作评价。不管学生的回答,继续组织教学和开始新的提问。
b.误导。例:“核电站是不可能发生核辐射的。”
c.简单肯定。如:“很好。”
d.重复答案。如:“有可能出现核辐射中毒。”
e.简单否定。如:“回答不全面。”
f.改正答案。如:“核电站很少出现事故。”
g.重复诱导。如:“XX,你认为缺点是什么?”
h.发展答案。如:“不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吗?”
i.让其他同学作评价。如:“XX,你认为他这样说对吗?”
学生是否知悉学习的结果,这对后继的学习影响大。因为及时有效的课堂反馈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从教师的反应中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纠正错误。不作评价,几乎没反应(听见了等于没听),一般说来不可取。误导更不可取。而重复答案,等于浪费课堂交流的时间。不少教师倾向于重复学生的发言,这种倾向要纠正。简单否定、修改答案等,要注意语气,不能变成当众批评、训斥,因为这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伤害自尊心。简单肯定不仅仅是口头表扬,还包括点头、露出笑容,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等。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教师都要注意将自己的评价指向学生的应答行为,而不是学生这样一个人。应该讲:“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你的想法很好”,而不是说“好孩子”,“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真行”。在后一种情况下,学生也许会想:我要是没有想出答案,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下次我可不冒这个险。”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烈,仅作简单的反馈,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学生的答案作具体分析,对在哪儿,错在何处,对不完善的地方给予适当的补充,提醒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对教学信息作更高水平的重组,这就需要更多地作出延伸性反馈、发展性评价,发挥教师应有的角色作用。
课堂可以定义为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儿童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所作出的猜想、发现等等,必然带有自身的特点,融进了自己的价值感情。这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不可取的,是错误的,但常常是他所到达问题最终的正确解决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认知起点出发理解他们,从而尊重、接纳他们的想法、做法,并从儿童的“错误”中分析了解他们思维的线索,努力刚造一个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而不是用既定的想法、做法,用成队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生硬地套住学生的思路,迫使学生的答案“入格”、“入轨”,说出教师或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后者绝不是对话者应有的态度。例如,在一堂小学低年级课上,一位老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孩子们在卖气球,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一共想出5种不同的方法。显然,在成人看来,有些方法在“4和5中间绕了一个圈,太麻烦。”此时教师并没有问学生哪种方法好,更没有告诉学生哪种方法最好,而是问学生:“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孩子们说出种种理由,有的让人高兴,有的让人吃惊,让人发笑,对此,教师统统是微笑、点头、嘉许。其教学着眼点在于让孩子真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建立学习的信心,兴致勃勃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