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讲授教学是教师主导的倾斜互动模式(有时可能是一种“独白”)的话,那么,对话教学则是师生在真理探究、价值建构中的平等交流、双向互动过程。
对话在形式上表现为提问与应答的过程,但不是所有的问答行为都是对话。下面是一段发生在教师T与学生S1、S2、S3、S4之间的课堂问答。
T:让我们复习一下法国大革命。大革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S1:1789年。
T:对,那是大革命开始的时间。美国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S2::独立革命吗?
T:不对,美国独立革命是什么时间发生的呢?
S2:哦,17──
T:对,而且结束于1781年。所以当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候,美国独立革命已经结束了。美国再也不是英国的殖民地了。在美国,7月4日是国庆日。法国的国庆日是哪一天呢?
S1:7月14日。
T:对,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S3:巴士底狱?
T:什么?巴士底是什么?
S3:是一个城堡,当监狱用的。
T:对。法国民众认识到巴士底狱象征着国王和王后的君主专制统治。当时法国的国王和王后是谁?
S2:啊,路易十四。
T:错了,路易十四要早一些,是路易十六。你记得王后是谁吗?
S2:玛丽·安东尼。
T:好,让我们再回到巴士底狱去。在7月14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S1:人们攻陷了巴士底狱。
T:“攻陷”是什么意思?
S1:他们闯进了巴士底狱,占领了那里。
T:是的,今天我们能参观巴士底狱吗?还看得到巴士底狱吗?
S4:看不到,人们把巴士底狱捣毁了,巴士底狱再也不存在了。
T:对。他们把这座监狱拆成了一块块的石头。所以今天你只能看到巴士底狱的模型,还有它的原址而已,但原来的监狱却再也不存在了。
这只是一段复习提问,目的是检查学生有关历史事实的识记情况,所有问题都是教师提出的,并且都导向确定的历史事实的回忆,答案一般不应有争议,老师自然也就会对学生的应答作“对”、“错”二元判断。不存在什么新知的建构,只是对原有知识的再现。
这样的教学并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它可以促使学生处于比较积极的听课状态,也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中的疏漏。它形式上像对话,而实质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为它完全可以改成由教师进行的关于历史事实的陈述。这样做,从时间上讲,更经济。我们把这种问答教学看做介于讲授教学与对话教学的中间衔接状态,没有抽取出来,单独加以考察。
对话教学的需要根植于人们对于学习过程的新的理解,这主要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在认识论领域意味着人们不是“发现”客观存在着的世界,而是通过引入某种结构,赋予某种意义,“创造”这个世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以其特有的经验与方式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并赋予独特意义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表现为把新的信息“同化”(扩大“相似块”,建立连接点)到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中,或者当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矛盾时,通过“顺应”(消除“结构差”,建立生长点)重建新的图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建构主义的学习具有显著的生成性,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与价值建构之中,不再局限于既定的教材体系、标准答案之内,而要求教师营造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宗旨的积极的课堂环境,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教学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与现实条件的制约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学习中保持生机盎然的求真意识、求实态度、向善欲望与审美倾向,敞开心扉,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譬如,在幼儿园计算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分香蕉”的活动:让三个孩子一组,每组分四个香蕉,看他们怎么分。有的孩子说:一人一个,剩下的一个每人三分之一;有的说:把香蕉都剥开,一人咬一口,咬完为止;有的说:一人一个,剩下的一个扔掉;有的说:一人一个,剩下的一个给老师……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四除以三等于一又三分之一)在课堂生活中产生了这么多的答案,而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学生的经验、情感、态度联系得那么紧,分香蕉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在对话教学中被孩子们“创造”得如此五花八门。
交往的理想形式应该是对话,但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对话并不多见。常见的课堂互动由提问—应答—反馈(缩写“I—R—F”)三个要素构成。I—R—F循环往复,又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师生问答的不断交替,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提问,其他学生再作回答。第二种情况是教师提问,众多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吸引了众多学生。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回答,从学生角度看,是互不直接相关,完全指向教师的提问,并由教师直接支配的。第三种情况是教师提问,学生齐答,师生配合十分默契。而无论哪一种情况下,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且所提的问题一般为封闭性的,缺乏一定的启发性,反馈由教师作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对话教学,而只是一种“问答教学”。因为问题较多,也可以称之为“满堂问”,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诊断中,认真仔细地加以识别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