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导游考试面试景点讲解:颐和园
颐和园的宫廷区
颐和园的宫廷区(历史沿革;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
(历史沿革) 你好,各位考官,今天很荣幸的成为你们的向导,今天将由我带领两位老师参观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皇林——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落成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占地29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占1/4,湖水面积约占3/4,不仅是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更是皇家园林建设的典范。颐和园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宫廷区又分为政治活动区和帝后生活区;园林区主要由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两大部分组成,并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是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万寿山是西山的一支余脉,最初不过是一座无名的小土山。辽金时期山上始建金山行宫,称“金山”,山遂有名。山下有一小湖泊,遂称金海。元代时传说有一位老人曾在山上掘出一个装满宝物的石瓮,因此改名瓮山。金海也改称瓮山泊。“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明朝时因其景色妖娆,在文人笔下又衍生出“话湖”的美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日:“耍西湖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宛署杂记》中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诗句以赞其美。
颐和园万寿山山前景区
颐和园万寿山山前景区(长廊;中轴线建筑群;山前东侧之紫气东来城关;山前西侧之听鹂馆及石舫)
(长廊)
从长廊这里,我们就进入了颐和园的第三个部分,风景游览区了。这里是帝后妃嫔闲暇时休憩游览的区域,景色格外怡人。我们眼前的长廊是一条世界著名的游廊,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由,在地势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上,还自东至西建有代表春夏秋东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4座八角重檐的亭子.其中,“留佳”意为美景常驻:“寄澜”是寄情感于波澜之间:“秋水”源于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清遥”是视野深远,一望无际之意。除了这四座亭子外,长廊的南侧还建有由短廊连接的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设计十分巧妙。
颐和园昆明湖景区
颐和园昆明湖景区(昆明湖名称含义;西堤;东堤;湖中诸岛)
(昆明湖名称含义)
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爱新觉罗.弘历在为其母钮钴禄氏庆祝六十寿辰时,改瓮山名万寿山,西湖名昆明湖。昆明湖名称源自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据记载,汉武帝派去前往身毒(今印度一带)的使团,在昆明国的滇池受阻,汉武帝决定兴兵讨伐。为一举征服昆明国,汉武帝便在京城长安西南挖掘了巨大的昆明池,以象征滇池,练习水战。乾隆皇帝为标榜自己同汉武帝一样,为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拓土的英主,也曾在昆明湖中操练水师。
(湖中诸岛)
公元1749年(清朝乾隆十四年)东,乾隆皇帝下令将瓮山,西湖按照园林创意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按照“一池三仙山”的形制建造,将湖面向东北扩展,重筑东堤,并在湖中模仿杭州西湖苏堤新筑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西堤。将水面一分为三。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一池三仙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清代魏源在其《海淀杂诗》中用“昆明湖水与天连,汇尽西山万道泉。解释蓬莱仙岛近,何需海上遣楼船。”来赞美这一意境。挖湖所剩的泥土按照造园的布局的要求被用来堆筑,增补山体,形成一制展翅欲飞的蝙蝠,衔哺酷似寿桃状的湖水的情景。寓形隐意,妙趣天成。